浅谈高校教学方法改革
高等教育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有些教学方法改革效果显著,有些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作为一名教师,本文从实际出发,对当前的一些教学方法谈几点认识。
标签: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教师需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传递大量的信息。但是教学方法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讲解。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适,已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
1 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怎么学习的“自由”人。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大猷说:“教育的目的,不只限于知识的传授,尤其是高等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思考。”从他们的观点可以看出,社会需要有自主意识、自我适应能力的人。獨立思考的精神是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对于事物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的判断和标准,这对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对于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更是高等教育所承担的首要任务之一。但是,现今大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缺失尤为严重。如教师满堂课的讲,生怕浪费一点时间,学生满堂课的听,生怕漏掉一点内容。种种做法,抹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一遇到问题,就会想起老师怎么讲的,专家怎么说的。虽然,这是教育目的之一,但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那人类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就是去了成长的土壤,考试成
了知识的背诵比赛。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决不能在延续这种教育模式,经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对于任何一种观点,都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 适当应用多媒体,防止学生认知疲劳
所谓多媒体,就是将文字、数据、语言、图形、图像、声音、音乐、动画等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而进行的一种信息处理技术。再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事先设计好了的声音、图像、文字、图表等过多的信息,这些视听信息呈现数量较以往课本呈现信息量大幅增加。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花了许多时间来搜集声像资料,辛辛苦苦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尽可能多的运用新技术,充分表达课堂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到了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本身反而被弱化,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大量信息不断的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由于学生认知加工容量非常有限,就可能导致展示的知识容量超过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容量,最终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担引起学生认知疲劳。因此,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而不要一味的在任何课程都一定要使用多媒体,影响教学质量。
3 采用案例教学时所选的案例,应尽可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案例教学法是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教学中都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它联系实际,能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使用这一方法时,不应只注意所选案例和学科的因果关系,而忽略了案例与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相匹配的程度,导致学生对所谓案例兴趣不高。心理学上有所谓的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即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他编码条件的现象。也就是说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地回忆[1]。自我参照效应的成因在于,但信息与自我相关时,它会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起更多的联系。因此回忆的时候提供的线索更多,回忆
的效果更好。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观认为,但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就能够强烈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对自己脸上一颗青春痘的关注程度远大于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关注程度,原因就在于前者与自己的相关程度要高得多。而学生的学习最主要的还是对前人知识的继承和积累,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很多学习内容不可能都与学习者发生切身关系,所以,我们给学生的案例应尽可能的与自我、自身发生出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学习、理解,也更容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自身的重要价值。
总之,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在一定理念指导下的行为艺术。教师应该经过学习和亲身体验,将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不断的反思总结,从而在实践中提高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最终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学习效果,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给·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