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花篮》教案
实验小学 吕宏军
教学年级 五年级
教学内容 人音社教材第十册第八课《编花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竖笛、古筝
教学目标
1、 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优美、动听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在感受、体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特点,进一步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拓宽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视野;
3、 激发学生热爱地方音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教材重、难点
1、 引领学生充分挖掘歌曲的旋律特点,歌词特点,把握好歌曲的风格特点;
2、 在多种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教材分析:
《编花篮》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编花篮”为题,借物抒情,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歌曲为一段体结构,其中六度的大跳富有河南地方戏曲的音调和唱腔,这也使歌曲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歌的一个主要风格特点。
基本流程: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索规律—巩固创新—拓展提高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聆听江苏民歌《好一朵茉莉花》导入歌曲;
师:宋祖英是我国第一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的民族歌唱家,她以一曲江苏民歌《好一朵茉莉花》,感动了在座的各国听众。(共同欣赏)
师:鲁迅先生曾说:“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正因如此,我们的民族音乐感动了世界人民,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河南民歌《编花篮》在奥运会来临之际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的民族文化。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引导学生领略地方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 学习歌曲
(一) 感受、体验(整体感知歌曲)
1、 聆听范唱
初步感受歌曲的速度、韵味
2、 自学歌曲
A、随录音心中默唱歌曲
B、随琴轻声演唱歌曲
C、教师助学
(解决学生自学难点)
D、学生随琴完整演唱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音乐整体感知力)
(二)感受、实践(探索规律)
1、旋律特点
A、下划音的使用(与方言结合)
教师演唱两种唱法,学生对比聆听
B、装饰音及多次出现的217旋律
学生随琴演唱歌曲旋律,把握歌曲韵味。
(师总结:下划音、装饰音的使用,是河南民歌的旋律特点)
2、歌词特点
A、衬词的使用
师:民歌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劳动中的感受,是人们经过口头传唱而来。但其在诞生中,也运用了一些规律性的创作方法,如:衬词的使用,使其更加具有地方特色
(师生共同演唱衬词乐句)
B、押韵
让学生朗读歌词,引导其发现歌词的创作方法
(师总结:衬词和押韵是我国民歌创作的主要特点)
3、完整演唱歌曲,更充分体现歌曲的风格、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不断探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的音乐规律)
(三)、巩固、创新、实践(歌曲处理)
1、激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创新表现歌曲
A、运用不同速度演唱歌曲;
B、运用不同演唱方式(对唱、轮唱等)演唱歌曲;
C、为歌曲高潮乐句配二部
(以竖笛为学具,进行声部配合)
2、师生共同实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及创新意识)
三、知识拓展
(一)、了解河南豫剧
1、欣赏河南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2、介绍河南豫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常香玉鲜为人知的故事
3、集体随录象片段学唱河南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二)了解河南器乐曲
师:河南地区地方音乐相当丰富,除了我们了解的民歌、戏曲,还有具有其地方特色的舞蹈、器乐曲等。
教师弹奏河南筝曲《河南八板》让学生在无穷的回味中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音乐文化视野,激发其对河南地方音乐的喜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