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实施策略

2020-07-13 来源:爱go旅游网


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实施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全人类最为珍贵的宝藏。身为炎黄子孙,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们要承担起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将中华文明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中华民族全体国民的血液里和精神里,从发展中前行,在发展中进步,让中华文明照亮世界大地。所以,为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互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我觉得:

1.培养学习传统文化兴趣,在汉字中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自古以来,识字教学就是中国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石与起点。小学生刚入学接触中华传统文化是从学习汉字开始的,学生在学习汉字就是从简单的“日月水火”开始的,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图解的方法学习汉字,让学生画出太阳、月亮、河水、火苗,学生发现这几个字体与图形很近似。

2.诵读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在诗歌中生发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古诗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的文化精髓。诗歌历史悠久,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堪称一绝。发挥古诗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在教学《七步诗》这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诗歌进行划分节奏,理清古诗的韵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交流,深度探讨古诗的表达特点。知道作者采取比喻的手法,使用同根生长的豆与豆秸比喻两人,锅下燃烧的豆秸比作哥哥,锅中

豆则是作者本人,充分反映出当时社会内部互相残杀的残酷现实。在学生掌握古诗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古诗名句去解决问题。如:对部分为争夺老人财产打大出手的不孝儿女们说一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朗读环节教师需要规范学生的发音,控制语速,关注语气的调整,语调的高低等,在学生朗读时为学生配上适宜的音乐,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节奏美,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文学情感,把中华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绽放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3.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民俗中体验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六年级下册第二组教材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在学习这一单元课文时,教师指导学生调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饮食、各具特色的建筑、语言、富有地方特色的节日、新颖、别致的工艺品、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等,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4.实现学校家庭共同培育,在共育中畅享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学校与家庭教育,是两个重要的教育场所。家校共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核心话题。为了发挥出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需要借助家庭教育能力,在多方主体的努力下不断进步。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亲子作业,提升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如,传统节日开展不同的家庭活动,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机,在此期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春节与父母一同制作中国结,学写对

联;端午节学包粽子;中秋节与父母一起吟诵有关月亮的诗句;重阳节陪同家里的老人一起登高;收集传统节日的古诗词,并制作成小卡片。除此之外,家长带领学生观看传统文化类的节目,如: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等,并将不理解的问题带到课堂进行学习讨论,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的文化熏陶。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个体与学校教育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需要语文教师坚定信念,从课堂教学入手,激发学生文化情感,合理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