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比重显著增加。无锡市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度逐步增强。与总量扩张的情况相似,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了较大的提升,从1990年的22.0%猛增至1995年的34.4%,2005年经济普查调整后达到37.8%。14年来,平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迅速。服务业已经成为无锡市吸纳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1978年无锡市全市服务业从业人数21.38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为10.8%,1995年占比达到26.3%,2000年占比为29.2%,2005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数达95.5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为33.1%。26年新增67.72万个就业岗位,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明显增强。 ――服务业税收贡献不断提高。2001年无锡市服务业实现地方税收19.76亿元,占全市地方税收的43.9%,2002年实现地方税收25.39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47.9%,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地方税收65.31亿元,是2002年的2.6倍,占全市的比重为50.7%。从税收结构来看,与服务业密切相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市房地产税、契税等地方税收均呈上升态势。
――服务业招商引资成效明显。2001年,全市服务业合同外资为1.89亿美元,仅占全市合同外资的6.3%。2002年服务业引资增长迅速,合同外资3.95亿美元。2005年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15.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3%,占全市合同利用外资的比重达到19.6%。虽然目前服务业利用外资总量、比重还较小,但发展潜力很大,发展空间广阔。 2、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
――传统服务业比重有所下降。2001年,以商贸流通、住宿餐饮、交通仓储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7.2%,2002年下降到54.4%,2005年继续调整到51.8%,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有力地推进了服务业结构优化。
――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2005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26.79亿元,比上年增长16.0%,房地产成交额178.39亿元,增长21.6%;旅游总收入达301.6亿元,增长31.3%;接待海外旅游者65.87万人,增长26.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和各项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3.1%和18.3%。
――精神文化消费稳步上升。代表都市新文明,提升市民综合素质的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在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从1995年的4.62%上升至2005年的5.59%,无锡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3、现代服务业增速明显 ――旅游业发展增速加快,旅游的龙头作用凸现。目前无锡旅游业接待海外游客和国内游客的人数居全省第三,已有国家4A级景区7家、3A级景区6家、2A级景区8家,等级旅游景区(景点)总数位居全省前列。2005年接待国内游园人数3200.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4%。
――创意研发业发展迅速,在长三角地位突出。创意研发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行业之一,近年来在无锡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目前已拥有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无锡软件园、太湖国际科技园、无锡太湖数码动画影视创业园等多个创意研发基地。其中,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已引进国内外设计研发类企业130余家。无锡太湖数码动画影视创业园被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为15个“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之一。
――现代物流业呈快速发展态势,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无锡综合物流园区、江阴长江港口物流园区、无锡口岸物流中心等“两园区一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无锡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为现代物流业的加速发展构筑了高效、便捷的网络平台。无锡住商高新物流有限公司、无锡大明物流有限公司、无锡新东南物流有限公司、无锡高新物流中心、无锡星网物流有限公司、无锡中储物流有限公司等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速成长。
――信息产业高速成长,基本确立国内先进地位。2001年至2005年,无锡信息产业以年均30%的增长率递增。2005年,全市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9.3%,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进展顺利,建成了政务专网和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为实现公文流转的网络化和无纸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为辅的覆盖全市的数据通信网,其规模容量、技术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商务服务业取得突破,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会展、法律、会计、咨询为代表的商务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组成部分。“十五”以来,无锡商务中介组织与行业协会发展迅速,全市现有商务中介机构5000余家,其中科技、咨询、法律、会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已成发展重点。全省首家外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江苏益德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落户无锡,全市首家外资银行——日本瑞穗银行也已入驻锡城。 (二)无锡服务业发展中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
1、服务业总量不大、比重偏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目前无锡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比重低于长三角主要先进城市,略高于一般的中等城市。服务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新兴服务企业体量不大、发展较慢,难以发挥规模效应。从近年服务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虽有明显上升,但服务业要实现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速的目标须有新突破和新措施。
2、内部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相对比较薄弱
从产业结构来看,无锡市服务业中传统行业比重偏大,2005年批发零售、餐饮等行业实现增加值463.12亿元,占服务业比重43.7%。现代服务行业相对比较薄弱,2005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技服务、房地产、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39.93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仅为22.6%。创意研发、信息服务、高端商务、现代物流等行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能级不高。
二、无锡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的战略机遇
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十一五”期间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需要现代服务业提供有效的支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将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巨大需求。同时,随着人民群众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不断改善和升级,将为生活性服务业创造广阔的市场;继续开放服务市场,将为服务业发展拓展国际空间。
结合无锡的实际情况,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机遇难得、刻不容缓。 (一)重点突出生产性服务业是无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制造业经历着深刻的全球性资源优化配置和战略性重组,巨大的市场潜能和相对廉价丰富的劳动力使长江三角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摊登陆的主要地区之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为无锡把握世界制造业新一轮战略性转移机遇、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将大幅度地提升现代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
(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是无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近年来,无锡在争创省内科学发展先行区,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已进入城市功能提升、强化城市服务功能的新阶段,无锡现代服务业也进入改造、引进、提升的新的发展时期,以形成与城市功能建设相匹配、与先进制造业、都市农业相配套的新型现代服务业体系。
(三)进一步对外开放激发无锡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即将结束,面对国际资本加速转移、国际服务外包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无锡现代服务业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努力增强竞争力。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通过做大做强国内服务业市场,努力开拓海外市场,把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有利于释放无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无锡位于长三角地区几何中心,2小时经济圈直接覆盖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区域内重点城市。当前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已为全世界瞩目,无锡经济发展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将为无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现阶段,无锡与长三角周边城市已由地域接轨向交通基础设施接轨转变,由单纯的产业接轨向产业和中心城服务功能全面接轨转变。无锡与长三角各城市正在形成合理分工、错位竞争、共同提升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五)接轨上海形成无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共同合力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具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带动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接轨上海对推动无锡现代服务业发展将带来极大的机遇。无锡应在旅游会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主动与上海对接,加强合作和分工,共谋发展。 三、无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增强服务业综合功能,激发服务业内在活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比重,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服务业的改革和发展,实现服务业发展和农业、制造业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抓住战略机遇,合理引导资源配置,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全面推进服务业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比较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和以优势资源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不断优化和美化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提升服务业的层次和能级,增强无锡的经济辐射能力。 (二)发展战略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无锡发展现代服务业带来难得的机遇。作为具有高成长性的功能性产业,现代服务业也将是竞争激烈的领域之一,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在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产生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适时把握机遇,克服不利因素,顺应国际国内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确立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积极转变增长方式,重点解决现代服务业需求主体的发展要求与供给主体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现代服务业追求质量发展与一般行业仍追求低水平扩张的矛盾,社会赋予服务业解决就业的重要任务与现代服务业追求提高自身整体竞争力的矛盾。 1、国际化提升战略
统筹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开放进程,加速融入国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与合作潮流之中,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国际大型跨国服务企业,以先进的理念、管理、业态和经营方式,积极推进无锡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培育无锡区域性、全国性和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企业集团,并以此为依托,努力开拓国际国内服务业市场,树立现代服务业品牌,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 2、市场化推进战略
统筹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合理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市场在现代服务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现代服务业区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快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专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实行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政策,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允许非国有资本规范有序地进入现行的垄断性领域,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 3、社会化拓展战略
加快企业主辅分离、办社会分离的改革步伐,鼓励和引导企业外包服务,促进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推动后勤服务由自我服务为主向社会化服务为主的转变,逐步实现企事业单位和有条件的机关的后勤服务设施面向社会开放,营利性的后勤服务机构逐步改制为独立法人企业,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兴办社会化后勤服务业务,促进现代服务业的社会化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社会化程度。 4、产业化联动战略
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性延伸和拉长了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链,以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为原则,大力推动服务业产业链之间的联动发展,尤其是积极发展为高科技产业配套的现代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化进程。 5、信息化带动战略
加大信息化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力度,构筑现代服务业信息网络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在物流、商流、资金流及智能交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加大政府对服务业信息化的投入,加强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等重大服务业信息化工程的资金支持。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加入服务业信息化的建设行列,提高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 (三)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十一五”期间无锡率先基本实现城乡现代化,力争初步实现城市国际化,建成全省“两个率先”的先导区和示范区的总体目标,以“规则国际化、运作市场化、产业规模化和服务社会化”为方向,坚持二、三产业并举,通过产业融合与联动发展,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均衡发展,构筑产业链有机衔接、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新型服务体系,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力争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使服务业、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致相当,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的位次前移,基本形成服务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互为促进、共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格局。 (四)发展定位
依托城市建设和城市化推进,充分发挥旅游、商贸、市场等优势产业的龙头作用,以现代物流、设计研发、信息服务、商务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以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区等服务业为载体,积极打造无锡产业高度融合、集群化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形成 “一高地、四中心”,即努力把无锡建设成为苏锡常都市圈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意设计中心、旅游度假休闲中心、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四、无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十一五”期间,无锡现代服务业主要规划在以下九个领域取得突破和加快发展。 (一)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建设区域商贸中心 商贸流通是无锡的重要产业之一,其未来发展一要体现功能的完善和提升,二要体现商贸流通业布局的合理与有序,尤其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新城开发的紧密结合和联动发展,融购物、娱乐、餐饮、旅游为一体,不断完善商贸流通业的消费功能、文化休闲功能和集聚辐射功能,努力增强错位经营、特色经营、综合经营的竞争活力。
发展目标:以整合商贸资源和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主线,以优化商贸流通业布局、满足市民消费需求为主题,以集约化、连锁化、特色化为重点,积极构建区域特色鲜明、经营业态丰富、营销模式新颖、城乡发展协调,服务于人民生活、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商贸新格局,把无锡建设成为繁荣繁华的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以上。 主要措施:
1、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速引进与培育大型流通企业
――以存量盘活、增资配股、上市募集、股权转让等为手段,加快百货零售批发、农副产品批发和加工业、物资经营业、餐饮业等大型商贸流通集团的建设步伐。重点推动朝阳集团、天鹏集团发展成为集农副产品批发、零售、加工、配送等为一体,联结众多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大型农副产品企业集团。
――吸引内外资著名批发、零售和贸易企业以及国际著名品牌工厂、商业连锁巨头,来锡开设大型连锁商业网点。
2、优化商业布局,形成功能完善、互为补充的三级商业网络体系 ――积极推进中心商务区建设。加快太湖新城中心商务区建设,努力建成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高度集聚的现代化新城。与此同时,在以中山路商业街为主轴,解放环路为外延的城中商业区,突出商业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内的文化功能,强化文化设施与商务、商业设施的有机融合。强化城中商业区购物、休闲、娱乐、美食、都市旅游等功能,突出休闲娱乐主题,为“体验消费”等服务型消费增长及综合功能的开发提供基础和条件,营造独特的消费文化,力争把该地区打造成为无锡商业购物、餐饮、文化娱乐最繁华的商业地段和零售中心。 ――全方位建设区级商业中心及城镇商业网点。按照人口流向、人口结构及分布规律,完善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综合配套,形成多家集购物、服务、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区级购物中心,便民商业较为集中的连锁经营超市、便利店、副食品商场、大众化餐饮店、药房、各类电器及其它家居用品维修店等城镇商业街,满足居民购物和休闲娱乐的需要。 ――重点建设崇安寺、南禅寺、火车站站前商贸区和大成巷、通惠中路等特色商业步行街区,包括服饰、餐饮、通讯电子专业特色街,旅游休闲特色街,文化用品特色街等,一方面继续增强现有各类商业街的集中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的信息化配套服务、交通服务以及物流服务增强特色街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3、积极拓展商贸经营特色,引领市民扩大消费
――加快“夜间服务业”发展,繁荣夜间经济,拉动消费内需。推进夜间消费设施建设,完善夜间消费配套服务体系,拓展公交线路,实施公交延时服务,开展各类参与性强的娱乐活动,鼓励夜间餐饮、购物、娱乐、休闲、观光、保健以及曲艺业态等的多层次、多元化发
展,满足不同消费内容、消费方式的需要。
――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力争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专业店、便利店,加快连锁业向服务业各业延伸的步伐。
(二)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区域物流中心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推进物流业的规模化、社会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大物流组织形式的创新力度,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使物流业成为无锡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形成立足苏锡常、面向长江三角洲、连接全国、走向世界的现代物流发展格局。
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确保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2010年达到国际中等发达国家现有水平,将无锡建成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相呼应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物流中心,成为全国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重要枢纽与节点。 主要措施:
1、积极引进著名物流企业,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以加入WTO后服务贸易对外开放为契机,大力宣传无锡发展物流业的区位和市场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来无锡建设物流基地,投资设立大型采购中心和分销、配供中心,鼓励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到无锡设立分支机构,并积极支持我市物流企业通过合资经营等形式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无锡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
――改造传统运输、仓储、商贸批发类企业,加速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发展现代物流骨干企业,通过优化结构和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培育和壮大物流市场主体。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扶持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经营规模合理、技术装备与管理水平先进、跨地区和跨行业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团,使其成为社会物流资源的组织者和高质量物流服务的提供者。
――引导工商企业物流业务剥离,培育物流需求市场。着重选择一批有迫切需求的大中型工商企业进行物流业务外包试点,以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服务替代企业内部化、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以此牵引、带动其它企业物流业务的释放,拓展物流需求市场,促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
2、加快重点物流园区建设,构建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整合现有资源,合理布局和规划建设物流基地。继续加快“两园区一中心”即无锡综合物流园区、江阴长江港口物流园区、无锡口岸物流中心的建设进程,把无锡综合物流园区建设成为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物流为一体的立足苏锡常城市圈、辐射全国的区域物流枢纽,把江阴长江港口物流园区建设成为大宗物资集散地和长江水运物流体系中的重要节点,把无锡口岸物流中心建设成为具有水公铁多式联运和转口特色,仓储、分拨、配送一体化的国际物流中心。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新的“两园区一中心”即藕塘综合物流园区、宜兴综合物流园区、无锡国际空港物流中心建设。
――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航道和空港等运输网络,构筑物流基础设施平台。以多式联运为手段,建立陆运、水运、空运等相衔接相配套的运输体系,提供方便快捷的配送服务。 3、充分整合各类资源,营造良好的物流发展环境 ――以无锡物流信息公用平台为基础,加快推进物流业务公用网、电子数据交换平台以及空间数据公用平台的建设及应用,建立一个以互联网为载体包括物流交易信息中心、货运行政管理中心、物流税务管理系统、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和金融结算中心等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环节的有效控制,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树立超前意识,以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为切入点,解决信息资源垄断和信息孤岛
问题,推进物流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以及交通监控、公路建设管理、公共交通、电子收费、应急指挥等领域的统一规划、有序发展,建立智能交通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利用的协调机制。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软环境。改革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分散多元的物流体制,打破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局面,形成有利于“大物流”运作的机制和不同类型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促进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三)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建设区域创意设计中心 重点加快工业设计和创意研发服务业发展。根据现有的基础条件和潜在优势,建立以高校为基础,以工业设计、动漫产业为特色,以IC孵化基地、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无锡软件园、太湖国际科技园、太湖数码动画影视创业园等为载体的区域性创意设计中心,增强无锡现代服务业发展后劲。
发展目标: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创新和人才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建设新型科教创意创新基地,创立工业设计和创意研发品牌,使之成为无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有无锡产业特色的工业设计和创意研发基地,在苏锡常地区率先建立知识型服务业高地,基本建成现代创意设计中心,努力成为设计名城。 主要措施:
1、突出重点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适应跨国企业纷纷到我国设立工业设计和创意研发中心的发展趋势,政策上有所突破、创新和聚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带动人才集聚,加快无锡区域创意设计中心的发展。
――借助WTO效应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开展与区域内企业的配套协作服务。通过内联外引,带动和增强区域研究与开发力量,走出一条具有无锡自身特色的研发新路。 2、加快功能培育,树立品牌经营意识
――以观念更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为先导,以高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无锡软件园、太湖国际科技园、太湖数码动画影视创业园等为基础,构筑区域知识型服务业高地,强化品牌经营意识,实施教育产业与工业设计、文化旅游、科技成果孵化的融合与联动发展。
――以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为依托,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快速成型系统、工业设计展示交易及培训系统和工业设计信息系统等4大工业设计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发展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模型设计、平面设计、汽车工装设计、IC设计、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等工业设计领域。
――以无锡太湖数码动画影视创业园为龙头,借鉴国内外动漫业发展先进城市的经验,通过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政策扶持、市场运作,营造产业环境,拓展动漫产业链。突出动漫原创,加快拓展市场,努力形成动漫策划、创作、生产、加工、销售、品牌经营、相关产品开发等产业竞争优势。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奠定研发和技术服务基础。通过开展动漫设计、游戏制作、信息防御、模型设计、智能楼宇布线、IT程序、内雕设计、会展设计、广告设计、服装制版、服装设计、现代工艺美术品设计及制作、包装设计制作、首饰设计制作、IC版图设计、多媒体制作、数字音乐制作、数控编程技术、机械测量技术、视频处理技术、动作捕捉技术等多方面的职业培训,建立高技能的职业人才队伍。
(四)着力提升旅游业能级,建设区域旅游度假休闲中心
以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抓手,以创新发展机制、整合旅游资源、提高组织程度、培育品牌特色、增强竞争实力为主线,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动员协调各方力量,进一步构筑大旅游格局,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全面提升无锡旅游发展的整体水
平,全面提升旅游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全面提升无锡旅游在全国全省的位次,全面提升无锡旅游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招徕力和竞争力。
发展目标:在旅游品牌、城市形象、产业规模、发展水平、整体环境和竞争实力等方面全面构筑无锡旅游发展平台,实现旅游发展速度高于全市GDP发展速度、高于全省旅游发展速度,实现从“旅游大市”到“旅游强市”的跨越,从“三产的支柱产业”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跨越。力争到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750亿元,从华东旅游目的地发展到国内外著名旅游度假目的地,使无锡市成为宜人宜游、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旅游度假胜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山水名城和休闲名城。 主要措施:
1、以“太湖”品牌为核心,创造旅游精品体系
――集中力量打好“太湖牌”,建设一批代表无锡品牌的具有特色和规模的旅游区域。着重抓好山水文化旅游线以及蠡湖地区、马山地区、太湖山水城地区的开发和建设,积极规划建设太湖水景公园,形成环太湖旅游休闲观光带。
――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级、国家级水平的旅游景区精品,一批文化品位高、地方特色强的文化旅游名品和一批适应游客新消费需求的度假休闲新品及高科技旅游项目。加快惠山古街建设,使之成为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最完好的文化旅游区。积极培育无锡灵山景区成为中国佛教文化胜地。充分挖掘古运河、梁溪河历史和民俗内涵,着力构建人文旅游板块,形成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观光旅游带。加大引资力度,规划建设一个融东西方文化、集影视娱乐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高科技影视、娱乐公园。开发度假休闲新品,使生态休闲、健身休闲等旅游市场亮点更加增色。 2、积极融入长三角旅游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上海世博会的机遇,与上海接轨、配套、服务,主动融入长三角旅游经济圈,主动加入长江沿江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合作,进一步加入区域整体推介,将无锡旅游的宣传和形象推广纳入长三角旅游圈的统一促销计划。
――充分利用无锡“太湖博览会”的品牌效应,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为契机,以博览、交易、展示、会议、商务等功能共同发展的规模化的会展经济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3、错位竞争,规模发展,培育和壮大旅游品牌企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旅游错位竞争,培育一批体现无锡文化和特色的旅游企业、饭店宾馆和旅行社。适当增加规模为500—1000间标准客房的高品位饭店,强化旅游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增加经济型旅馆,满足中低档消费者的需求,适当控制涉外饭店床位数;适应旅游市场的变化,做大做强旅行社,合理控制数量,通过组建集团逐步解决“小而散”的状况,提高整体竞争力。
――提高开放程度,创新和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旅游发展机制和管理机制;加快旅游体制和旅游企业机制的改革步伐。国有资本逐渐退出,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旅游的开发经营,培育规模旅游企业。
――鼓励旅游业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并购,通过资产重组和联合,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和品牌,积极培育组建规模化旅游企业集团,争取本地旅游业公司上市取得突破。
4、营造旅游发展环境,提升旅游运行质量 ――以增加消费为目的,提升旅游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游客在无锡的逗留时间和人均花费等指数,全面提升旅游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策划和组织好夜间旅游活动,打好“夜间旅游牌”。既保持无锡餐饮传统特色,又不断开拓创新,适应各地旅游者口味的需求,培育具有无锡特色的旅游餐饮文化。不断改革创新,做大做活旅游纪念品市场,在“精制、精巧、精美”上下功夫,突出纪念品的地方特色,增强其观赏价值、使用价值、收藏价值和宣传价
值。
――注重完善旅游设施,营造旅游发展环境。树立旅游即城市观念,在城市建设中不断完善旅游设施,注重旅游价值挖掘,创建绿色、优美、便捷的旅游环境,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
(五)强化资源整合,建设区域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无锡推进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通过统筹发展、规模发展、集约发展、创新发展,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以及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培育一批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使无锡成为长三角地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高地。
发展目标:坚持以产业基础为依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为主线,以资源整合为导向,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十一五”期间,形成职业教育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成为教育强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全国一流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主要措施:
1、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培训集聚区
――整合全市现有职业教育资源,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建设无锡(藕塘)职教园区,扶持和培育一批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并重、产学研相结合、中高职教育相衔接、中外合作办学相配套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面向长三角、面向国内外的国内一流、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职教园区。
――依托无锡(藕塘)职教园区的发展,加快与其相配套,集技能培训、技能鉴定、职业技术教育指导服务和教材教法研究于一体,包括高技能实习基地、技能鉴定基地、师资培训基地、研发推广基地、合作交流基地等内容的实训基地建设,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公共实训基地。
――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一批区域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学校,开发一批农村职业技术培训专业和项目,开展一系列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构建乡镇社区教育体系,力争到2010年,形成集思想道德教育、文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实用技术培训、科技知识教育、法制教育、现代文明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基地。 2、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
――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财政支持,形成政府主导、依靠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办学格局。
――允许达到合理办学规模的公办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在不改变国有公立学校性质,不涉及产权流转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按民办机制运行,将管理权委托给非营利性的学校管理法人,实行政府监督下的自主管理。
――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服务功能,紧贴企业、农村职业教育需求,促进职前教育、职后培训相结合,形成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模式。
(六)立足培育大市场,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现代市场制度和市场化进程,通过实施市场资源重组,大力推进各类市场向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发挥规模效应,建立跨地区的市场集群(集团)和重点要素市场。逐步调整重点专业市场的布局、产权和治理结构,率先形成一批体制新型、辐射全国、省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专业市场。
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着力增强各类商品市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建立健全资本和产权、人力资源、信息等要素市场,大力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在省内率先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高效运行的现代市场体系。力争到2010年,
全市各类市场成交总额达到3000亿元以上,其中商品市场成交额达到2000亿元以上。 主要措施:
1、加快重点专业商品市场建设,优化市场结构
――结合无锡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不断优化市场布局,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向外辐射的市场建设规划布局。
――引导市场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和重组,加快建设有无锡特色的区域性大市场,创建全国重要的不锈钢、纺织服装、建材、粮油、农副产品、金属、小商品等市场集群。鼓励同类市场联合、兼并,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集团型市场,促进市场二次创业和新的发展。 ――加快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的创新,全面提升市场档次,逐步形成现代商品物资流通协作共同体。促进传统商品市场与新型业态的有机结合,拓展新型交易方式。 2、全面推进市场改制转制,促进市场投资多元化
――根据“彻底改,改彻底”的要求,理顺市场投资主体间的关系,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的关系,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市场的企业化运行。
――按照“谁出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市场主体实行企业化运作。推进市场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同时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重点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优化要素市场的配置 ――探索建立地方性多层次的初级资本市场,着力提高无锡企业利用证券市场融资的水平,注重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培育,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建设。
――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努力探索人才资源、技术资源、股权产权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构建全市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信息市场、产(股)权市场、建设工程交易市场等。
4、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发展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加强市场监管,建立社会信用机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推进“诚信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建立常规性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
――加强对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服务,加大调控力度,提高协调能力,培育和发展各类新兴市场,规范新建市场的规模、数量、功能等。 (七)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进一步发展信息服务业
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为主、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基本原则,以软件产业、电信服务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广播电视服务业、卫星应用服务业、信息内容提供业为重点,在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的同时,实现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信息服务业发展速度力争不低于全市信息产业年均增长25%以上的速度,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与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与信息化水平相适应、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与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服务业体系,使我市成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信息开发利用水平高、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信息服务便捷的城市,确保无锡信息化水平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水平。 主要措施:
1、明确发展目标,推进软件外包服务贸易发展 ――积极创建国家软件外包特色园区,扩大新区、滨湖区等现有软件产业载体的发展规模,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的要求,把软件园区建设成为融创业、工作、生活、娱乐、社区、交流为一体的功能综合体、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的景观综合体,为软件外包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
――加快引进和培育国际软件外包企业,在强化与NEC等公司合作,迅速扩大对日软
件外包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引进软件研究工程中心,并促成其与永中公司为代表的本土软件企业合作,推进基础办公类软件扩大对欧美的出口贸易规模,提升软件外包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同时,积极培育现有本土企业,力争培育1-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以及一批中坚企业,扩大软件外包企业规模。
――加快公共开发服务平台、交流交易平台以及投融资平台建设,吸引海内外既有技术水平、又有外包管理经验的中高级软件开发人才来锡创业发展,促进软件外包服务贸易发展,为我市创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2、按照“综合开发、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跟踪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最新动向,加快电信网、移动通信网、有线电视网的升级改造,建成覆盖全市的宽带城域网络。 ――依托现代通信技术,光缆、数字微波、无线宽带接入等新技术,大力发展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扩大增值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形成集语言、图象和数据于一体的宽频数码互动广播电视和信息传输网。
3、打破行业垄断,有效整合信息资源
――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重点,围绕“科学开发、集约共享、结构合理、扩大应用”的目标要求,加大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加快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步伐;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龙头,充分利用无锡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促进政府和其它社会机构信息资源的开放,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注重信息系统的动态开发,了解和掌握外部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建立信息齐全、数据准确、适应与跟踪能力强的信息系统。 4、营造良好环境,推动信息的广泛应用
――积极鼓励全社会对信息服务业的投入,通信服务要向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推进服务类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培育、扶持和引导ICP(信息内容提供商)积极开展相关服务。
――加快公用信息网建设,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逐步完善信息服务功能,提升“2858市民求助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设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建成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街道及社区服务系统,为社区治安建设、应急救助、信息服务、物业管理以及家庭智能化管理提供全面服务。
――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社会保障领域信息化,实现社会保险的统一管理,建成覆盖全市的医疗保险参保人群数据库,并逐步实现含五保合一、劳动力市场、民政福利等领域为一体的全市社会保障体系信息管理系统。
(八)以“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为方向,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
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商务中介的国内市场将逐步开放,根据国际市场中介组织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为提高无锡市场中介行业的竞争力,重点发展投资咨询、资产评估、市场研究等咨询服务业,积极培育金融保险、会展、会计、法律等商务服务业,切实解决管理政出多门、组织规模偏小、整体素质不高、专业化程度较低等发展瓶颈问题。 发展目标:加快发展知识服务型市场中介组织,拓宽服务领域;优化行业协会布局结构、完善发展机制、落实规范职能、依法运作和加强监督。力争“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善、分布广泛、运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商务中介服务体系,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平均递增10%以上。 主要措施:
1、规范活跃要素,有重点地加快发展各类商务服务
――通过诚信制度建设,实现多层面商务服务联动互补,降低服务交易成本,提升服务
功能。促进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经济鉴证类商务服务业的健康发展;鼓励保险、劳务、技术、市场策划、广告等非鉴证类市场商务服务业的加速发展;稳步发展科研、文化、体育等经纪人商务服务业;逐步推进政府部门与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脱钩。
――加快发展新兴行业、优势行业和入世相关领域的行业协会、商会,调整优化行业协会布局结构。进一步打破部门、所有制界限,完善行业协会合理的生成、生存和成长机制,明确科学、健全、规范的行业协会职能,重点发展适应产业发展目标和市场需求的行业协会、商会。
――重点发展会计、法律、咨询和评估等四类知识服务型市场商务组织,拓宽服务领域。吸引外资和民营的各种知识服务型市场中介组织落户本市,借鉴国际专业经营管理经验。在脱钩改制、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引导会计、法律、咨询和评估等商务机构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做专做强,服务全国,走向世界。
2、大力吸引国际著名商务服务机构,培育品牌商务机构
――积极吸引国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商务中介机构入驻无锡,提升我市商务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引导江苏公证会计师事务所等一批经营规模、业绩、品牌位居行业前列的会计、法律等商务机构,与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城市之间积极合作,打破各类市场中介之间的资质壁垒、区域壁垒,通过自身拓展、购并重组、联合经营等方式,引进优质资源,拓宽服务领域,形成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中介服务机构。
――鼓励一部分商务机构走小而精的专业化道路,加大专业服务深度,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鼓励行业准入要求高、具有专业技术的市场中介机构,如工程、高新科技、专利代理、专业保险公估等,走专业化道路,增强企业专业实力,形成特色服务。 3、加快商务服务机构合伙制改造步伐,实现市场化运作
――加快非鉴证类商务服务机构的脱钩改制工作,同时,加快推进会计、评估等经济鉴证类商务服务机构的合伙制改造。
――鼓励科研机构和部分社会企业改制成相应的商务中介组织,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加快完善相关法规,规范商务中介机构的市场行为。
4、加快开放步伐,加强区域合作,促进金融保险业和会展业快速发展 ――积极扩大金融保险业对外开放,吸引各类中外金融保险机构来锡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支持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各类金融企业发展,提升金融保险业发展水平。完善保险经纪、证券中介、投资咨询、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的运作机制,增强金融机构创新服务能力。推进银行与证券、保险合作,积极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发展金融服务新形式、新业态。
――发挥我市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专业性的会展服务,努力培育定期定点举办的会展品牌。加强有关会展场馆与政府部门、社团组织、大型集团企业的协调与合作,力争形成若干持久性的自主品牌展会。大力引进和培育上规模上水平的专业会展企业,提升会展业发展水平。
(九)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快社会服务业的发展步伐
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为导向,加快社会事业和社区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在履行政府职能、满足市民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依托市场机制,突破体制障碍,创新投融资体制,积极培育社会事业和社区服务业投资主体,加快推进无锡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社区服务业的现代化发展步伐。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0年,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质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初步实现教育国际化,各级各类
教育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形成体现无锡文化底蕴和时代发展要求,体现经济与文化互动的发展格局,把无锡建设成为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大市;按照“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发展标准,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比较完善和充满活力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卫生服务新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卫生服务,增强全民健康素质,提高群众健康养成率和健康水平。与此同时,社区服务业基本实现市场化运作、实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主要措施:
1、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提高教育产业的发展水平
――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机制,积极吸引国际国内教育机构来锡兴办教育产业,大力发展国际学校、民办教育,进一步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开放化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境内外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共同参与办学的格局。 ――优化资源配置,切实加大各级各类学校布局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减少学校数量,提高办学效益,将学校做大做强;打破中专、技校、职高的界限,清除部门、行业垄断壁垒,全面整合职教资源;打破条块分割,合理统筹现有教育资源,实施地方高等教育布局调整,提升高等教育的档次和水平,形成布局合理、层次清晰的教育体系。 ――扩大合作办学的范围,创新合作办学的形式,提升办学的国际化、区域化水平。积极引进国际著名的证书培训体系在无锡设立培训机构,大力开发适合网络教育的课程;积极推进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接轨上海教育产业,利用长三角的教育平台,实现加快发展。 2、倡导精神消费,大力推进文化、体育和新闻服务业
――积极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通过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资、民资创办和经营文化企业。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和推进具有导向意义和标志性的文化市场建设,初步形成以文化骨干企业为主导、若干有竞争力的文化中小企业为配套,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的增长点,力争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消费中的文化消费比重有较大增长。
――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和体育设施资源,积极争取主办大型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等重大活动,形成带动效应,全面建成全民健身网络和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体育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会展服务等体育产业市场,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水平先进的现代化体育设施体系,提高全市人民的健康水平和体能素质。
――强化“集约化管理、专业化分工”,促进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多层次、宽领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打造节目、栏目品牌,推动无锡传媒产业化进程。
3、积极推进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努力满足多层次卫生服务需求
按照国际化、现代化要求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合理布局卫生机构,确保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努力实现生活方式文明化、资源配置科学化、卫生服务优质化、卫生管理法制化和医疗卫生信息化。
――全面构建医疗保健服务新体系。即建成金字塔型的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第一层次为立足无锡、面向苏南、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的三级综合性医院;第二层次为一批省内领先的特色医院和区域性的二级综合性医院,与第一层次互为补充,构成无锡医疗保健服务的主体;第三层次为具有六位一体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第一、第二层次构成双向转诊的两级医疗保健服务机制。
――全面构建疾病预防控制新体系。即建成层次清晰、机构健全、职责分明、城乡联动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第一层次为现代化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传染病医院;第二层次
为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传染病医院(病区);第三层次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全面构建卫生监督执法新体系。即建成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第一层次为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市卫生监督所;第二层次为独立设置、规范运行的市(县)、区卫生监督所,加强街道、乡镇等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建设,作为市(县)、区卫生监督所的派出机构。
――全面构建院前医疗救治网络。以网络健全、布点科学、设施配套、装备精良、统一指挥、反应快速、救治高效、服务优质为标准,以市急救中心、急救站、急救分站为主体,全面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的院前医疗救治网络。 ――全面构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预防为主、综合服务,加快整合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街道卫生所、乡镇卫生院的有机整合。城区以街道为单位,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全面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即建成结构完善、功能齐全、反应敏捷、联动高效、保障有力的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网络处置系统。 4、以建设睦邻中心为重点,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
――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面向社区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建设方便、快捷、优质、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圈、服务平台。
――按照“规范、有序、方便、齐全”的要求,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础,进一步强化管理、扩展功能,形成集商业、文化、社区服务、公益服务于一体的社区睦邻中心,为周边居民提供银行、邮政、社区卫生服务站、书店、图书阅览室、棋牌室、歌舞厅、影剧院、儿童乐园、超市、咖啡馆、茶室、美容美发厅、浴室、洗衣房、彩扩中心、修理铺、健身房、专卖厅、饭店、快餐、风味特色小吃等全面的社区服务。
――积极支持社区服务管理主体向市场化、产业化、连锁化方向发展。引导外资和民资投入睦邻中心建设和管理,改变目前社区服务中心由政府出资和管理的单一模式。力争到2010年,全市社区睦邻中心达到30个。
五、无锡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布局规划 (一)区域商贸中心
充分发挥各级商务商业中心和整个网络体系的协同效应,形成各具特色的商务商业区。 ――中心商务商业区:一是加快太湖新城中心商务区规划建设。太湖新城中心商务区是“十一五”期间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以服务苏锡常都市圈为目标,重点发展商务、金融、研发等现代服务业,为城市提供高端服务平台。在吸引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高度集聚的同时,着重拓展中心城市管理决策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建设蠡湖旅游商务区。这是体现无锡山水城特色的亮点地区,重点建设“六区一街一带一中心”,即沿太湖大道公建带、会展中心区、景区配套服务区及三个居住区,望湖路东侧、望桥路西侧、隐秀路南侧、中央公园北侧的商业步行街,沿五里湖的滨湖绿化景观带,位于隐秀路东北侧、望山路南侧、蠡溪路西侧的旅游商务中心。充分利用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机遇,积极拓展旅游休闲、商务服务等产业发展空间。三是完善以解放环路为边界的传统中心商业区。重点突出崇安寺二期的改造、南禅寺朝阳广场周边的商业设施整合、胜利门周边商业设施功能的完善和建设、站前商贸区结构功能的融合和新的商业设施建设,以及中山路沿线部分商业内街的规划建设,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商业服务功能。 ――重点集聚区:着力加快江南商贸物流城规划建设。江南商贸物流城位于市区东部锡山区与新区交汇处,沪宁高速公路锡东道口周边地区。规划范围东至坊善路,南至金城东路,西至江海路,北至太湖大道、南兴塘河,同时纳入东北塘的东方国际轻纺城,总规划面积约为11平方公里。江南商贸物流城建成后将为无锡及周边城市提供商品交易和服务,形成具
有强大辐射力的贸易中心、信息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力争到2010年区域成交额达到2000亿元。
――功能片区:按照“一体两翼、七区一体”的发展要求,“十一五”期间,全面启动崇安、南长、北塘、河埒新城以及太湖新城、蠡溪新城、太湖国际科技园、惠山新城、锡东新城等重点功能片区商业设施的开发建设。引导江阴、宜兴按照各自的城市发展定位,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商业组团,分别形成周边地区辐射的中继点。
――特色街区:挖掘历史、人文传统,以有特色的建筑格局、经营风格为载体,建设颇具地方人文特色、凸现民风民俗、适宜亦商亦游的体验型特色商贸街区。市区重点加快中山路综合商业街、崇安寺商贸旅游特色街、古运河风情街、荣巷民族工商旅游文化特色街、小娄巷文化古居特色街等十五个特色街区的建设,形成具有较强集聚力的特色商业片区。 (二)区域物流中心
结合全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继续建设和完善现代物流业“两园区一中心”,即无锡综合物流园区、江阴长江港口物流园区和无锡口岸物流中心。
――无锡综合物流园区。位于沪宁高速公路与312国道之间,东起东亭道口商贸区,西至惠山大道,重点建设以沪宁高速无锡道口为重心的锡北物流园区和以沪宁高速无锡东道口为重心的锡东商贸物流园区,其中锡东商贸物流园区已纳入江南商贸物流城规划建设之中。 ――江阴长江港口物流园区。以国家一类口岸江阴港为核心,沿长江岸线分布,重点加快黄田港区的改造和夏港港区的新建,加快发展江阴长江港口综合物流集聚区,提高江阴口岸区域服务能力。充分利用新长铁路与长江航运在江阴交汇的有利条件,积极规划江阴铁、公、水货运中转枢纽,进一步提升江阴长江港口物流园区的区域辐射能力。 ――无锡口岸物流中心。包括无锡新区国家陆路二类口岸和紧邻的国家水路二类口岸无锡港下甸桥港区以及下甸桥仓储区,呈东西长约6公里的带状分布。新区国家陆路二类口岸加快保税物流中心、出口监管仓库和集装箱堆场建设。国家水路二类口岸无锡港下甸桥港区加快二期改造,增加国际集装箱内支线航班,提升市区水路口岸服务功能。
在此基础上,加快规划建设新的“两园区一中心”,即藕塘综合物流园区、宜兴综合物流园区以及无锡国际空港物流中心,形成无锡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布局。 ――藕塘综合物流园区。主要位于惠山区新长铁路沿线,分为藕塘物流园区和石塘湾物流园区。利用铁、公、水转运优势,该园区重点发展工业原料、粮油等大宗物资的仓储、运输、交易、加工、配送等物流服务功能,力争到2010年建设成为以物资配送、多式联运、现代储运为主的区域性物资转运中心和集散中心。
――宜兴综合物流园区。位于宜兴市北环路东侧,东濒芜申运河,南接104国道,西临锡宜高速公路西互通,北靠新长铁路。建设集海关直通点、内河集装箱码头于一体,辐射苏、浙、皖周边地区的物流园区。 ――无锡国际空港物流中心,即无锡空港物流集聚区。结合无锡机场近期改造建设成为国内干线机场和苏南地区重要的货运机场,远期建设成为苏南中型枢纽国际机场的发展目标,在加快交通体系建设,完善口岸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构建苏南地区重要的空运物流集聚中心,进一步促进无锡外向型经济发展。 (三)区域创意研发中心
--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位于滨湖区,占地2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工业设计孵化基地、专业化研发设计大楼、工业设计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到2010年,园区内工业设计及相关设计类企业总数超过300家,设计产业年营销规模超过2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工业设计研发创新中心、孵化培育中心、技术交流中心、成果转化中心。
――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位于太湖新城,重点建设以科技、研发、创意为主体功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以发展科技研发、创意设计、动画制作、教育培训等产业为主
要内容,以生态休闲、商务服务为配套的滨水型国际化科技新城。力争到2010年,建成各类创新载体100万平方米以上,集聚研发机构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成为国内一流的科技研发基地、创新创业创意基地、人力资源集聚高地和城市建设形象高地。
(四)区域旅游度假休闲中心
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一步完善无锡旅游发展的空间规划。结合市区旅游资源实际,重点规划“三带三区二线二点”。
——三带,即古运河、梁溪河、惠山古街特色风光带。以古运河为纽带,依托运河两岸人文古迹环境景观,“布码头”、“米码头”历史遗存和都市风貌,连结黄埠墩、西水墩、南禅寺、清名桥水弄堂、古窑址等特色景观,恢复“枕河人家”的民间建筑特色和“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使其成为无锡市区旅游的主要载体。在治水上下功夫的同时,重点打造梁溪河沿线的荣巷民族工商业旅游区,真正做到清水、靓水,展示无锡水的灵动和温情。惠山古街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山水资源,努力将这一区域打造成以祠堂文化为灵魂的特色旅游区。 ——三区,即环太湖旅游度假区的蠡湖地区、马山地区、太湖山水城地区,重点围绕完善整体功能,加快推进相关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努力把环太湖旅游度假区建成与国际接轨、国内一流水准的集中反映无锡品牌和特色的度假休闲旅游区域。
——二线,即以泰伯庙、泰伯陵、伯渎港串联的吴文化旅游线,以锡山、惠山、青龙山、十八湾串联的山水文化旅游线,与太湖鼋头渚等传统精品景区遥相呼应。
——二点,即宜兴华东大竹海度假区和江阴要塞旅游度假区。依托现有宜兴竹海景区,整合竹、陶、洞等资源,建设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集旅游、休闲、餐饮、住宿、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省级旅游度假区。整合鹅鼻嘴公园、黄山湖等沿江景区,重点打造江阴市要塞旅游度假区,力争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五)区域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无锡(藕塘)职教园区。该园区位于无锡市区西部的钱桥镇内,南临舜柯山、鸡笼山,北至锡宜高速公路,西至胡埭工业园,东到钱洛路,主要包括职业教育集聚区、产学研实训基地等,努力建成面向长三角、面向国内外的国内一流、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园区。
(六)具有区域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大型市场集群 在中心城区内重点建设六大市场集群(集团): ――纺织服装市场集群。以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和东方国际轻纺城为重点,建设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纺织、服装、皮革等产品的价格指导中心、核心交易中心。 ――国际招商城市场集群。以中心城区东南面的无锡国际招商城为主体,加快三期工程建设,全力打造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小商品、日用工业品的商务交易中心。
――不锈钢大市场集群。在现有的南方不锈钢市场、无锡不锈钢市场、华东不锈钢中心批发市场、江苏东方钢材城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市场布局结构,发展网上电子交易,建设集不锈钢交易、商务、展示、物流、信息、金融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高层次、国际化、现代化的全国最大的不锈钢集散中心。 ――金属大市场集团。以位于锡沪路的江苏无锡生产资料交易市场总部为中心,连接金属现货分市场、朝阳钢材市场等金属材料市场,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和完善市场交易、配送配载、金融服务等功能,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性金属材料专业大市场。
――建材大市场集群。整合锡沪装饰材料市场、华东装饰城、好艺家灯饰城、金三角国际家具博览城和新天地装饰材料市场等资源,加快发展无锡广益建材装饰装潢家居集聚区,力争到2010年集聚区建筑总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市场成交总额达到200亿元以上,成
为长三角地区建材装饰装潢家居的交易和创意设计中心。
――农产品大市场集群。依托朝阳农产品大市场、天鹏肉类产品交易中心、锡澄粮油市场等现有资源,加快建设无锡锡澄商贸物流集聚区,重点增强蔬菜、水果、花卉、家禽、肉类、冻品等农副产品交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服务功能,使之成为苏南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以农副产品为主的商贸物流中心。
在江阴市,依托江阴长江港口物流园区交易中心、江阴金属材料市场、华东石化交易市场等10家重点商品市场,整合资源,逐步调整,向重点专业市场集中,向园区集中,融入港口经济、园区经济,努力发展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金属材料、石化等产品的集散中心。
在宜兴市,充分利用现有市场资源,重点建设宜兴融达汽车建材物流集聚区。力争到2010年,集聚区内建筑总面积达到140万平方米,年成交额达到150亿元以上,成为辐射江、浙、皖三省交界地区,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空间布局相对集中、功能配套完善、管理体制完备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产品,大力发展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档次的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旧货交易等批发市场,增强宜兴市场竞争能力。
六、无锡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举措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综合复杂的体系,其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资源和不同的部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从规划引导、体制创新、载体培育、开放合作、人才培养、政策扶持、统计考核等方面加以突破。 (一)规划引导
――借鉴开发区集聚发展的经验,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建设。结合当前无锡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服务业“三港”(空港、水港、信息港)、“三沿”(沿江、沿湖、沿路)、“六大市场集群”(纺织服装、农副产品、不锈钢、金属、建材、小商品等市场集群),“九大集聚区”(江南商贸物流城、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无锡空港物流集聚区、江阴长江港口综合物流集聚区、宜兴融达汽车建材物流集聚区、无锡藕塘职教园区、无锡广益建材装饰装潢家居集聚区、无锡锡澄商贸物流集聚区)以及“十五个特色街区”的规划建设。
――坚持空间布局规划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以编制规划文本――确定规划图纸――明确地块功能――落实项目建设为主线,把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具体落到实处,使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及服务业重点项目成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功能性载体。 (二)体制创新
――坚持以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为导向,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打破所有制分割和行业垄断,进一步清理准入条件,除国家有特殊规定以外,全面实行“非禁即入”,放宽对投资领域的管制,同时规范管理,减少收费,改善服务。 ――引导民资、外资参与服务业企业的改组改造,通过兼并、联合、上市、重组等形式,发展一批以品牌为龙头、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服务企业集团。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各类工商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促进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部服务外包,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加快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大力推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体制创新,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经营机制。
――继续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扩大会议服务、公务管理、物业管理、环卫保洁等方面的服务外包需求,优化配置社会服务资源。 (三)载体培育
――加快建设公共基础性项目,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无锡区位
和交通优势,加快建设“三港”(空港、水港、信息港)、“三线”(城际轨道交通线、铁路线、高速公路干线)、“三网”(城市快速路网、干线航道网、干线公路网)等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畅通区域交通,强化区位优势,增强集散功能,提升城市能级,承载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轮并进。
――以品牌战略为突破口,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当今世界现代服务贸易已开始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然而,目前我市具有知名品牌的服务企业和产品还不多,直接影响到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因此,必须大力实施服务业名牌战略,培育更多的名牌企业和产品。一是支持名牌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优势企业以名牌为纽带,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造就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主导地区乃至全国市场的大公司、大集团。二是积极引进国际知名服务企业,带动我市服务业经营理念、管理机制、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的创新,促进服务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四)开放合作
――主动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的趋势,加大物流、科技、金融、商务、电信、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巩固和扩大中国·无锡世界城市服务业大会的成果,积极做好世界城市服务业联盟的筹建工作,进一步创新和强化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吸引国际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入无锡,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采购、营销中心等落户无锡。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新型业态,提升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层次。 ――扩大国际服务贸易份额,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行业扩大出口,推动具有无锡本地文化特色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走出去”,拓展服务产业发展空间。 ――加强长三角区域内服务业的分工与合作,主动接轨上海,依托并参与上海“四大中心”功能建设,根据我市产业特点,着重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 (五)人才培养 ――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现代服务业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要加大对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服务业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吸引职业经理、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高级职业技能、旅游服务等高素质的紧缺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大现代服务业企业家培育和引进力度,重点在商务、物流、旅游、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带头作用的企业家、实业家。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实行与引进科技人才相同的激励政策,并妥善解决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各种后顾之忧,努力创造让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
――积极实施服务业人才建设工程。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积极发展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社会机构的作用,加快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的建设,增设紧缺专业,培养急需人才。
(六)政策扶持
――积极促进现代服务业企业享受先进制造业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意见,把项目用地、税收优惠、规费减免、财政支持以及用电、用水、用气价格扶持等方面的各项政策具体落到实处。
――充分发挥各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建立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能够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制造业水平、扩大市场容量、扩大就业、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现代服务业项目。继续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各类引导资金、专项资金对我市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的支持。 (七)统计考核
――进一步完善现代服务业统计工作。认真实施服务业综合报表制度,全面客观及时地
反映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为市委、市政府及时了解发展进程、发现问题、作出决策,提供可靠、详实的依据,也为完善相关考核工作提供确切的依据。
――探索建立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速度、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采用全面检查与专题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现代服务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从而研究采取有力举措,促进现代服务业继续又好又快地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