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学价值
近
年来,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从“俯卧撑”到“打酱油”,从“躲猫猫”
少女溺水身亡,然而,当地相关部门在就此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称,在少女溺水之前,其同伴曾制止过其跳河行为,见其平静下来,同伴“便开始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少女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这一匪夷所思的解释让舆论哗然,“俯卧撑”一词在网络上不胫而走。在随后的媒体报道中,“俯卧撑 ”一词无不成为焦点,事件的社会关注度也随之升级。此后,“俯卧撑”一词还成了网友对一些问题因某种原因引而不发、不在意、不理睬、冷淡漠然甚至不为所动、做立场中立状的代名词。
一个“甚至连感冒都没有”的年青人,却因一个游戏玩出一条人命,这是“躲猫猫”一词流行背后网民的追问。今年2月,24岁的男子李荞明因盗伐林木被关进云南晋宁县看守所,2月8日下午受伤住院,4天后在医院死亡。当地公安机关解释,当天李荞明受伤,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
寨”一词红遍大江南北,关于这种起源于深圳沿海,以快速模仿、小作坊起步、简单复制为特征,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 也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讨论。起初引起社会热议的是山寨手机存在的合理性,争论山寨手机应被招安还是被围剿。随着“山寨”一词传导到数码相机、液晶电视、笔记本等领域,关于对山寨现象、山寨产业的讨论,也逐层深入。“山寨”是涉嫌抄袭,还是体现草根智慧,不断成为舆论焦点。随后,关于“善打擦边球,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的事物,更被称为“山寨文化”,并成为一种现象的代名词。
这些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流行语,无不在加速新闻传播、提升社会关注度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流行语因其背后具有的深刻含义,或幽默,或讽刺,或引申,产生新奇别致的效果,常常让人会心一笑之后又掩卷深思,因此颇能吸引眼球。
如“被自杀”、“被就业”这些词看似匪夷所思,实则意义深刻。“被自杀”一词来自一些案件报道,其中警方关于受害人“自杀”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所以网民们创造了这个词来表达不满。“被就业”一词则是近年来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大学生们发明的——有高校毕业生网友称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已经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的公章,他于是发帖庆祝自己“被就业”。
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往往是与热点社会事件相关的关键性话语,是对新闻事件的概括和浓缩,一个异常简洁的表达,却潜藏着丰富的潜台词——一种事物, 一个比喻, 便指代着某种现象或事件,暗喻着网民复杂的心理感受,浓缩了民众的社会情绪。当公众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时, 无需过多的说明和解
青年记者·2009年8月下
到“70码”,从“被自杀”到“被就业”,从“裸油价”到“压力差”……可以说,每一个网络流行语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新闻事件。
而反过来,网络流行语在新闻事件的传播中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这些流行语不仅加快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还由于这些词汇往往不仅指向某一具体事件,并且高度浓缩某种社会心态或社会现象,从而具有更广泛的新闻学意义。此外,与网络流行语相关的事件往往是起源于网络,而通过传统媒体的积极介入扩大了传播范围,并在双方的共同作用下促成问题解决,因此,还促使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形成舆论监督的合力。从更深层次上来看,网络流行语在大范围中得以流行,还体现了社会宽容度的提高以及舆论监督空间的提升。
流行语助力新闻事件传播
从互联网使用开始,就存在着不少网络流行语,如“MM”代表美眉,“伊妹儿”代表E-MAIL,“恐龙”代表不好看的女孩,等等,但这些流行语没有太多的社会含义,只是一些简化或戏谑的网络用语而已。但近年来,伴随着网民队伍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很多热点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都会催生一批网络流行语,而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又反过来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和对社会现象的探讨。这些与社会新闻事件相联系的网络流行语,较之“MM”代表“美眉”这类简单的谐音,有着丰富得多、深刻得多的社会学和新闻学涵义。
“俯卧撑”是最早大面积传播的网络流行语之一。
去年6月,贵州瓮安一名14岁的
玩“躲猫猫”游戏时撞墙所致。一时间“躲猫猫”传遍网络,也传遍大江南北。在对李荞明之死真相的关注当中,“躲猫猫”也成为社会质疑有关方面掩盖事件真相的尖锐讽刺。
今年5月7日,杭州闹市飙车案中,富家子胡斌驾驶跑车在人行道撞到大学生谭卓,造成谭当场死亡。次日,杭州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案发时肇事车辆速度为70码左右,这与目击者称“受害者被撞飞5米高、肇事车车速至少每小时120公里”的说法,形成强烈反差,“70码”由此成为讽刺官员袒护富人、权力与金钱“结亲”的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不仅加速了某一具体事件的传播速度,由于其具有的引申含义,还常常引发人们对于某一类社会现象的关注。2008年年末,从山寨手机开始,“山
91
新媒体释,只需一个词,一切尽在不言中,因此极大地提升了事件传播的速度。
论哗然。“压力差”也成为“语焉不详、大忽悠”的代名词。
今年6月,国内成品油价一个月内连续两次上调,有舆论质疑国内油价“虚高”,并指责中国油价已高于美国。对此,中石化一位权威人士提出“裸油价”概念,该权威人士向媒体提供了一份中美两国成品油价数据,以表明国内油价仍低于美国。“裸油价”一词随之流行,并被网友嘲讽此举系欲盖弥彰。
可见,网络流行语虽然是由某些社会事件而引发,是对这些事件的关注,但网络流行语的含义并不止于这些单个的事件,而是通过它们蕴涵着的潜台词,表达对自己生存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观点与立场。从本质上来说,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是因为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民意表达的符号。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实现社会参与的重要空间。在一些重大事件中,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缘于对某些事件寻求真相无能为力、而又无法熟视无睹的无奈,因此通过曲线救国的“恶搞”, 借流行语“起哄”,来实现对公众事务的参与,质疑某些不良现象。因此,这些流行语是值得媒体认真解读的社会情绪。
上走到网下,产生新一轮的传播效应。更重要的是,传统媒体的介入深刻地影响了事件的走向及结局,往往使事件解决进程得以加速。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网络事件的解决,都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共同合力的结果。
在这些事件的报道当中,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是互相借力的。网络既是新闻来源,也是公众观点的交流平台。在很多事件当中,网络已经成为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新闻来源和最早的黑幕揭发者。而传统媒体则是深入挖掘的调查工具,是大众言论的整合平台,是权威信息的发布渠道,是扩大影响的传播通道,其报道是高质量的舆论监督。
之所以这么说,首先是因为网络媒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仍无法和传统媒体相比。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来自网络的信息,往往被视为“小道消息”和“传闻”,选择相信的只是少数,更多的人则持怀疑态度。而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发挥作用,首先要建立在公众对它的信任之上,这恰恰是传统媒体的优势。
尤其在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当中,网络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还必须靠传统媒体来弥补。公众必须通过传统媒体的介入,使源自网络的相关信息得到有效证实。近年来,“躲猫猫”、“被就业”等事件,无不是发端自网络,然后通过传统媒体的积极跟进,从而步步逼近事实真相的。
其次,网络媒体在报道深度、报道质量方面的弱势,仍需要传统媒体来弥补。由于在专业技能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传统媒体在事件的调查报道、原因分析、组织公共讨论等方面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更能形成高质量的舆论监督。近年来,面对每一起由网络发源的事件,传统媒体无论在新闻事实的呈现,还是在新闻评论的深度与广度方面,都有着可圈可点的表现。
而更重要的是,传统媒体的跟进加速了事件真相的还原和解决进程。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充分发挥,依然有赖于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情绪的表
达符号
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丰富的引申含义,除了对某个事件表达关注,更通过冷幽默、双关、讽刺等方式,实现着对于一类社会现象的情绪表达,因而具有更广阔的社会学含义和新闻学意义。
1.冷幽默
很多网络语言都是用一种冷幽默的方式表达情感,如“打酱油”一词,2008年,“艳照门”事件出现以后,某电视台记者在大街上采访市民对此事的看法,一个面对镜头的市民说:“关我鸟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打酱油”一词,由此迅速走红,并成为“与我无关、漠不关心”的代名词。此处的“打酱油”,已不是语言表层的语义,实际上是人们对事不关己的一些事件厌烦和不愿配合的鄙薄态度。
2.双关
考察网络上不断翻新的网络流行语,很多词语从流行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负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变成了双关语。
“躲猫猫”本来是指一种游戏,但是作为网络流行语,它的含义是指在特定场所发生的暴力行为,责任人为了规避法律责任的一种托词。当网民本身没玩“躲猫猫”的游戏,却故意说“躲猫猫”的时候,表达的就是一种强烈的质疑和愤懑。由青年李荞明离奇死亡而开始流行的“躲猫猫”,也成为有关官员隐瞒真相、漠视公众知情权的代名词。
3.讽刺
今年7月3日,上海一幢在建楼房离奇整体倒塌。随后,在有关专家的调查报告中,把楼房倒塌主因定为“压力差”,放言设计完全“合格”。调查结果公布后,“压力差”一词迅速走红网络。能轻易让一幢13层的在建楼房拔地而“倒”的“压力差”是何方神圣,让舆
促使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形
成舆论监督合力
针对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事件的报道,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提供了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机会。
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当中,每天都在传播无数的信息、产生无数的词语。可以说,这些信息被淡忘是必然的,被记住则是偶然的。只有那些最能触动公众神经的事件,才能形成网络流行语,进而在民众当中爆炸性地传播开来。因此,这些流行语,无一例外地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和价值信息,其背后对应的事件或现象,也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
正因为如此,每一个网络流行语的出现,都受到了传统媒体的高度关注,并通过它们的积极介入,使流行语从网
92青年记者·2009年8月下新媒体● 窦克林
网络传播中的媒介接近使用权
的信息或者接触到媒介的可能性。在实
可以推导出:媒介接近使用权还意味着公众能够通过媒介获得多样化的观点。
因而,受众(或特定的受众)、媒介(个人创立或者组织集团的)和内容(即要传播或接受的信息)是媒介接近使用权的三个必要的组成要件。从这三个组成要件入手,可以推导出媒介接近使用权的实现受到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受众能够获得使用媒介的机会;二是媒介能够容纳多个层面的信息;三是信息能够被传播到一定的范围。
媒介接近使用权的内涵
媒介接近使用权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法学界新提出的一项公民权利,这一概念在法律界被提出之后,由于当时的理论和社会背景,使得这一概念受到了新闻传播学界的瞩目。在新闻传播学的视野中,对媒介接近使用权的界定有多个。下面,笔者对几个有代表性的界定进行分析。
1.“广义的接近权包含的范围很广,如参与媒体的娱乐节目,或经由媒介来组织社会活动,在媒体上刊登新闻或文学艺术类作品等。狭义的接近权是指,每个公民都有在媒体上发表意见、观点的自由。”①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对接近使用权的研究主要是强调受众对媒介的使用权利。
2.“在传播过程或者传播体系中,这个词(access)可以指代传播者可以接触到所选择受众或者受众接收到特定传统媒体的声援和跟进。而几乎所有的网络事件的解决,都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共同合力的结果。新老媒体的相互配合,除了促使舆论监督效果最大化外,也促进了二者的功能融合和优势互补。
因此,在催生网络流行语的热点新闻事件当中,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二者是取长补短、互为合力的。发端于网络的重大事件,经由网络的扩散及传统媒体的参与,深刻地影响了事件的走向与结局。尽管这种影响力很难量化,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产生合力效应,却是不争的事实。
可以预见,作为社会热点事件的符号,网络流行语仍将大量出现,而通过这些流行语的传播以及传统媒体的参与,我们还将看到新老媒体产生的更多的合力效应,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和网
际中,它主要与媒介渠道能够容纳多少广泛的声音尤其是对没有权力、资源稀少的声音的开放程度有关。”②这一观点将接近使用权的重点放在媒介能够为“没有权力、资源稀少的”受众提供多少个层面的信息。
3.“媒介接近使用权是指那些处在大众媒介外部、实际上难以行使自己的表达自由权利的普通人(不确定的多数人),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大众媒介从事表达活动的权利。”③这一界定则是强调弱势受众对媒介享有的使用权利。
从这些界定中可以看出,媒介接近使用权实际上包含接近与使用两层含义。“接近权是指民众以间接的、有限度的方式改变媒介内容,通常包括答复权和更正权两类。使用权是指民众有权直接经营媒介,或自行制作内容毋须顾虑新闻事业一般专业规范”。④此外,从上述对媒介接近使用权的界定中,还络媒体也将找到更多的合作空间。
新媒体对接近使用权实现的影响
当下,网络传播对上述三个因素都有重要的影响。
1.网络对受众获得使用媒介机会的影响。新媒体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就是其发布信息的低门槛性。近期,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中优酷视频的网友上传的现场视频和关于湖北巴东的邓玉娇案件的网络讨论,都验证了网络在实现彩,是一种反常规的、非正统的表达方式,但这种非正统的表达方式可以在大范围流行,并通过传统媒体得到进一步传播,正说明我们的社会宽容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说明中国的言论自由空间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对中国未来舆论开放的空间可以有更多的期待。
参考文献:
①乔新生:《网络流行语爬上了人们的身体》,《长江商报》,2009年7月6日
②李国民:《专家谈网络舆论监督》,《检察日报》,2009年4月8日
③赵金 叶匡政 张修智 曹轶宁:《网络群体性事件之上看下看》,《青年记者》,2009年7月上
④高阳:《网络流行语中词语变异现象初探》,北京文艺网,2009年7月9日
⑤周全:《2009年上半年网络流行语》《,重庆商报》,2009年7月3日
结 语
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不仅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还促进了新旧媒体形成舆论监督的合力。流行语是网民表达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宣泄情绪的符号,是一种社会情绪的反映,因此,具有丰富的社会学内涵和重要的新闻学意义。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相对集中,负面情绪有一定累积,因此流行语还将在一个时期内大量涌现。这些带有丰富含义的流行语,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民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同时还充当了“社会情绪泄压阀”,起到了宣泄不良情绪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流行语多带有戏谑、嘲讽等“反权威”的“恶搞”色
(作者单位:羊城晚报)
青年记者·2009年8月下
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