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探讨

2020-05-27 来源:爱go旅游网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探讨

作者:吕 楠

来源:《广东蚕业》 2020年第6期

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0.06.58

吕 楠

(广州合生华南城市更新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作者简介:吕楠(1990- ),女,陕西渭南人,硕士,助理规划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

摘 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加强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变迁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内容。文章综合农村工业化、地理环境、社会经济3个不同的因素,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05(2020)06-123-02

所谓新型城镇化,主要是指大中小城市、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之间一种能够相互促进与协调、共同发展的模式。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积极推动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建设,合理规划农田布局,为村民提供优雅舒适的居住环境成为乡村规划者的工作愿景。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建设应该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实施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策略。如今,加大乡村地域特色景观建设,带动了很多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既确保了环境效益,又发展了经济、社会效益。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但农村缺少合理的规划,乡村聚落在空间结构上造成了很多包括土地在内的重要自然资源浪费。我国乡村仍存在人畜共处、环境破坏严重、大量土地荒废、土地分配混乱等现象。乡村聚落空间结构需注重生态性的建设核心,合理统筹规划,形成绿色、环保、循环的发展之路,积极地推动可持续发展,从而适应新型城镇化不断前进的脚步。

1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聚落空间结构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模式相比,由原来的“重城轻乡”“城乡分治”,转变为坚持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核心;以统筹城乡融合、集约节约、功能完善为原则;以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1]。有学者指出,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呈明显负作用的5个因素为: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非农产值比重、耕地面积、公路密度、人均GDP;对我国农业发展呈明显正作用的4个因素为:人口总数、农业劳动者人均农业总产值、财政支农经费、农业机械总动力,这9个因素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生产要素在乡村地区不断分化和重组,深刻影响着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变迁。因此,新型城镇化是在进行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保证人和环境友好相处的城镇化发展过程。

2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变迁

有学者从乡村聚落物质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三个方面的变迁论述了城市化发展对乡村空间结构的影响[3]。更多学者则从人口、土地、产业等视角研究快速城市化对乡村空间结构变迁的影响。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变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影响,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结构变迁的基本条件,而人为改变是其变迁的最终决策者。

通过学习和总结不同学者对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笔者从农村工业化、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对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进行了分析。

2.1 农村工业化与乡村聚落空间结构

农村工业化并不单纯等同于在农村地区建工厂、办工业,而是在农村社区范围内建立和发展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结构,并改造包括传统农业在内的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社会、农村景观空间结构,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多元化的过程[4]。农村工业化让农村原本单一的产业链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有的农村地区引入垃圾处理工艺的建设(如图1),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结构组建完整的生活垃圾处理工艺,从图1中可看出,包括垃圾分拣站、垃圾中转站、垃圾焚烧厂等与沼气池相关的配套设施的建设。这部分空间结构的变迁主要来自人为改造,使原本简单分散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如图2)。

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同时加强了城与村、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联系,促进城乡之间生产的协作,农村地区的村镇格局由“大分散、小集中”向更为集聚的空间格局转变。这种变革促进了人们的信息交流和联系,促进了各村之间的互动关系。

2.2 地理环境与乡村聚落空间结构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历史来看,地理因素对聚落的作用是互为消长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包括聚落空间)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例如,人们

会因为某一地理环境因素(如矿产)对人类社会的作用的增强,而减弱其他地理因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气候、地形、水源)。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受到越来越多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贯穿于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的因素是地理环境约束。地理能够帮助人们找到结构性最缓慢的真实事物,并根据最长时段的流逝轨迹展望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未来发展[5]。不同时间段乡村聚落空间也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形式,地理环境是随着时间变化影响聚落空间的重要因素。

气候是选择聚落的地理位置时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南北方地域差异就形成了不同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南方团状和带状聚落各占一定比例,中小型聚落为主,密度最大;北方多为大型团状聚落,密度较小;西部则多为散居、流动性的小型聚落,密度最小。

地形是聚落空间结构的载体,聚落空间结构是在适应地形过程中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呈现,传统村落聚落空间结构长期以来以路径依赖式的方式建设,逐渐发展形成了沿街商铺,进而不断带动片区的发展,分支出网状或“田”字形的道路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聚落的分布呈现出明显向低海拔坡度平缓的平原丘陵地区集中的趋势。而这些地区农业耕作基础条件较好,占用耕地以集中发展聚落的现象明显,1990—2010年,77 %的增加聚落来源于耕地[5]。

水源也是影响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聚落最初是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逐渐发展起来的。背山面水是一个聚落理想的选址要素,聚落会顺应水文结构形成条带状的形式,然后不断在带状两侧外围发展,逐渐形成点状到片状的聚落空间结构。

2.3 社会经济与乡村聚落空间结构

高产作物的引进推动了乡村的开发,聚落空间结构扩展成长为村落,进而分化出集镇、城等。聚落空间结构依据不同的职能、规模得以产生,聚落等级随之得以提升。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从无到有,从史前的 “孤立点”,发展到农业社会的“结构点”,部分“结构点”进而升级成为“面”,而今网状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是通过“点”与“线”的衔接而成为一个“点-线-面聚合体”,走过了“点-线-面-网”的历程,聚落空间结构得以提升[6]。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第二、三产业的引入使农村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工业和销售业融合到农业发展当中,使农业工业相结合,使农产品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借鉴发达国家地区从农田到餐桌的发展模式,可将农村当地农产品进行加工并销售,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的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内不用产业结构的联系和物质的共生耦合[7]。延伸农业产业链形成“产加销”(如图3)的模式,使得产业链得以延伸,为当地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乡村地区经济,形成全新的产业结构和乡村聚落空间结构。

经济发展不断地推动乡村聚落空间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工业化过程中各类工业园、产业区聚集等也会使原有聚落迁出、重组,进而对农村聚落的空间结构产生明显影响。农村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明显改变,同时为农民增收及聚落扩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3 小结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一体化建设推进了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向更完善的方向变迁。在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建设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过程和动力机制,发展基于我国国情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理论。针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进行实证研究,总结有差异化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变迁规律,可以进一步预测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未来的演变趋势,从而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进行生态文明的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人们更加重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促进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发展,是人们在以往的失败和经验教训中不断总结所得出的发展方向。在经济发展的时候也不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平.新型城镇化内涵探析[J].决策探索,2012(7):31-32.

[2]田维波.我国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3]邢谷锐.快速城市化地区乡村空间重构体系初探[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9:2160-2171.

[4]申茂向,祝华军,田志宏,等.中国农村工业化及其环境与趋势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10):33-41.

[5]许家伟.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与驱动机理——基于长时段视角对河南省巩义市的考察[D].河南:河南大学,2013.

[6]戴孝悌.中国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3(12):50-52.

[7]鱼晓惠,吕楠.循环农业模式下关中平原乡村景观要素研究——以龙池镇为例[J].生态经济,2017,33(4):191-1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