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优势与发展路径
一、特色小镇发展的优势和困境 (一)优势分析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旨在促进城乡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化的建设水平,而与城市和农村相比,小城镇在空间上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处于城市核心区和农村边缘区的“亚核心”区域,其经济发展的“亚核心”作用和功能明显,而特色小镇的发展正是建立在小城镇的基础之上,但又不同于传统小镇,因此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
1.空间载体优势
特色小镇具有空间载体优势,是在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筛选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和特色的小城镇基础上重新定位和发展起来的新的城镇。一方面,城市通过早期的发展,形成了核心区域,具有人口、产业、经济、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优势,但也正是因为各个方面均达到了较高水平,因此在短时间内很难取得较大的发展。另外,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将会对以道路交通、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方面为代表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出挑战,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将会出现环境污染加剧、生态恶化、资源供应短缺以及人地矛盾等问题,这都对城市的承载力提出了巨大考验;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位于边缘区域,普遍存在着生产力落后、产业基础差和公共服务水平低等方面的缺点,若要加快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则需要大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结合这两点来分析,在空间位置上,特色小镇恰好处于“核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的缓冲区,也就是“亚核心区”,那么特色小镇便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一方面能够借由“核心区”的扩散效应来带动自身的发展,同时又因其特色定位使其免受极化效应和回波效应的影响,从而有效地吸纳各类资源要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村地区实现就地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2.集聚人才优势
特色小镇是产业、旅游、文化、社区等多方面功能的综合体现,具备集聚人才的功能和优势。特色小
镇的发展要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在特色产业壮大发展的同时,对于人才要素也将会产生更大的需求,随着特色小镇逐渐演变为新的区域“增长极”,将会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提升本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再加上本身的文化、旅游和社区等方面的功能定位,使得特色小镇更加宜居、宜业。相对而言,随着城市地区的不断发展、“城市病”的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希望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能够拥有更优质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特色小镇不仅能够满足其对于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的追求,同时也能够使他们发挥自身的价值。各地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进程中,都积极实施人才引进政策,有助于集聚人才,助力特色小镇建设。
3.政策优势
特色小镇建设为新常态下加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国家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来促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对于特色小镇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作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特色小镇的建设,而且国家三部委也下达《通知》,积极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纷纷响应,分别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土地、人才、金融、财政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积极推进责任落实、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动态监管,可见,特色小镇发展具有政策优势。
(二)困境分析
特色小镇作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正处于探索时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困境。
1.特色小镇在发展中存在“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的一种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反映在社会经济中也就是所谓的“两极分化”。而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也普遍存在着“马太效应”,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了特色小镇建设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不平衡发展。具体体现在建制镇的数量、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规模等方面,东西部地区差异较大,据统计2014年我国共有20401个建制镇,其主要分布地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约为西部地区城镇数量的三倍,此外,两者在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
差距更大。特别是受国家发展特色小镇的政策导向影响,许多公司通过资本运作纷纷介入国内拥有优质资源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这造成了大量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投资都集中在基础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而对于发展条件较差的西部地区缺乏投资。
2.融资渠道不完善,特色小镇发展后续动力不足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而仅仅依靠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和国家的资金扶持,不足以支撑特色小镇的全面建设。特色小镇发展在融资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第一,由于特色小镇建设对于资金的大规模、持续的需求,加大了融资难度,同时也由于政府融资数量的限制,建设工程进程缓慢,不能按期完成;第二,在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相关建设方面,由于回报时间长、收益率低,加大了社会资本进入的难度;第三,由于融资种类繁多,需综合使用融资手段,但金融人才的缺乏也对融资造成了限制。这一系列难题都制约了特色小镇发展。
3.政府绩效导向,特色小镇建设“外实内虚”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特色小镇的发展进程也逐步加快,但部分地区由于政府单方面地追求政绩,导致特色小镇的建设容易出现“形象工程”。具体表现为:第一,盲目跟风,在没有充分考虑自身产业基础的情况下,就去申请特色小镇建设名额,只有前期的规划,缺乏未来的设想,导致在建设中缺乏特色;第二,任务工程,为了完成特色小镇的建设任务,直接通过行政命令来规定特色小镇的建设内容;第三,行政干预不当,政府过多干预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违背了市场的发展规律,从而阻碍了市场主体的发展。可见,政府绩效导向下的特色小镇建设“外实内虚”,特色小镇的经济功能和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4.特色小镇定位不清,功能联动性弱
特色小镇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破题手段,具有产业、文化和社区等功能定位。然而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特色定位不够清晰,导致其市场竞争力不足,并且存在照搬模式的问题,这就容易“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发展,同时还可能因为各地区区位条件的差异性导致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的发生。另外,由于部分地区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过多地关注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人居环境的建设和小镇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这就导致了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功能联动性弱的状况,不利于特色小镇建设。
二、特色小镇发展的路径选择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探索特色小镇发展路径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优势及困境,可看出特色小镇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且不能忽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还要兼顾人的主体地位。
(一)立足区位特点,确立发展重点
发展特色小镇需要立足于自身区位特点,挖掘自身文化内涵,杜绝模式照搬。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位特点差异性较大,因此对于不同地区发展重点要有所不同:在东部地区,由于建制镇数量较多,分布比较密集,而且在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公共服务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均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发展的重点在于控制特色小镇的规模、提升存量以及避免大规模的拆建;而中部地区特色小镇发展的重点在于以市场为导向,对产业方向进行慎重选择,找准特色小镇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则需要充分依据自身资源状况,农业资源禀赋充足则发展农业特色小镇,旅游资源充足则发展旅游小镇,不能脱离自身条件的限制,为“特”而“特”。
(二)培育特色产业,实现产业集聚
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支撑,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特色产业发展需分“三步走”:首先,在产业选择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注重产业的独特性、关联性以及是否容易形成规模,同时注重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结合“互联网+”等新兴手段,从研发、营销方面入手,拓宽产业广度,延长产业链;其次,做好产业规划,注重其空间分布以及发展的阶段性,具体包括投资融资规划、建设规划以及顶层策划等,为特色产业发展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最后,产业的培育壮大,一方面通过政府提供在税收、土地、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主导产业,明确特色小镇的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集聚人才和相关产业,构建品牌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特色化服务的要求,从内容和空间上实现特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三)“顶层设计+基层探索”共同助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相比于国外成熟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我国的特色小镇发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
要实现中央、省级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有机结合在一起,为上级的政策制定和优化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下级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政策指导,从而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各类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保障国情小镇的健康发展。
(四)完善评估体系,实现科学评价
当前特色小镇的相关评估体系虽然具有完整性,但就评价标准而言,却太过单一,因此应当完善评估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应当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可以通过建立全面、详尽的评价指标,从而使其更加科学。另外,在评估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项目的过度包装,要切实对各类项目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使评估的过程和结果充分体现出公平性、科学性和严谨性,从而合理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带动地方经济进步。
(五)升级融资方式,实现多渠道融资
特色小镇的融资建设具有资金投入多、运作周期长的特点,完全实现市场化运作比较困难,因此需要升级融资方式,实现多渠道融资,例如推动公私合营(PPP)的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资金。具体做法:第一,可以通过积极动员企业资金进入具有明确收益的项目,加快特色小镇项目建设;第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将特色小镇的各项建设项目通过发行债券的形式来积极吸引民间资本;第三,地方政府可以制定一些鼓励性政策,减少社会资本进入的障碍,动员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特色小镇;第四,建立融资机构,引进专业型人才参与特色小镇建设融资。通过融资方式的多样化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入到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为其发展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还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六)转变政府职能,强调企业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三种模式:政府主导、企业主导以及政企联合,而在特色小镇的未来发展中,应当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为辅,激发特色小镇内生动力,实现特色小镇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在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中,政府应当积极地进行调整,实现向有限职能的转变,政府不再发挥决定性作用,而是强调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其职能更多体现在提供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做到
以企业为主体,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政策和服务体系,进而推动特色小镇发展。
(七)推进产城融合,提升生态宜居性
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一方面,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全面提高特色小镇的生态宜居性,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使特色小镇的“特色”不仅体现在产业上,更体现在人的生活方式、小镇文化等各方面;另一方面,要尊重群体意志,强调居民参与。这就要求产城融合发展,在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兼顾产业特色、生态宜居以及居民意愿,推进“文化产业+小城镇+企业”“环保产业+小城镇+企业”“旅游产业+小城镇+企业”等多元融合发展模式,既有利于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又可以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程。(弘利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