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秋水》教案1-

2024-05-02 来源:爱go旅游网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 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 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 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 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 介绍庄子:

  1、 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 《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 研习新课;

  1、 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    河:黄河   泾:jīng 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   sì 水边  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 仰视而望的样子 海神名  少:小看。  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   dài危险

  2、 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 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  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    今吾子又死焉         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 语气助词 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词 当作“在”讲

  于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介词 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 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 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连词 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    性贪而狠             连词 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 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代词 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7、补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灯片展示)。稍作解释。

  一、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二、学习对比的方法。  

  三、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四、背诵全文。  

  水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  

  教师适当讲解、点拨。 ·  

  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  

  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时数:一课时 ·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  

  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梳理语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或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  

  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词,以….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近手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  

  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  

  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  

  词语: ·  

  河与海的比较:  

  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  

  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  

  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习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习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两岸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今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习。

  六、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