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第6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01.23 NO.6 2014年6月 Mudaaj iang UMvers i ty Jun. 2014 文章编号:1008.8717(2014)06.0054.03 写作是一种释放,也是一种抗拒 ——谈现代女作家庐隐与萧红的创作 夏雨 (伊犁师范学院,新疆伊宁835000) 摘要:现代女作家庐隐和萧红在承受悲剧命运的同时开始写作,写作对于她们是悲观情绪的释放, 同时也是对命运无声的抗拒。 关键词:庐隐;萧红;悲剧命运;创作 中图分类号: I206.6文献标识码:A 童年的创伤性体验造成作品的悲剧色调—— 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记下你在废墟中 谈庐隐 看到的一切。”” 在笼罩着某种所谓宿命色彩的自传 庐隐,五四时期和冰心齐名的女作家,与冰心、 里庐隐详组讲述了她短暂的一生,这是我们了解庐 林徽因并称为“福州三才女”。茅盾在庐隐去世后 隐的最可靠的资料。也是通过这些真实的资料让我 评价其作品时曾说:“我们现在渎庐隐的全部著作, 们更加懂得了这个周身都散发忧郁气质的女作家 就仿佛再呼吸着五四时期的空气。我们看见一些 以及她悲伤情调的作品。当她打开尘封的童年记忆 ‘追求人生意义’的热情,然而空想的青年们在书 时,她发现“历史并不是作为过去的一系列事实而 中苦闷地徘徊,我们又看见一些负荷着几千年传统 呈现的,而是被高度抽象后仿佛变成另一个名词: 思想束缚的青年们在书中叫着‘自我发展’,可是 命运”。翻 他们的脆弱的心灵却又多所顾忌”。这段评论精确 庐隐认为她一出生就注定了她不幸的命运。庐 地概括了庐隐文字带给我们苦闷和纠结的历史原 隐出生时已有了三个哥哥,家人很盼望能生个女 因和时代原因,但如果仅仅根据时代背景因素去诠 孩。庐隐在这个时候出生本应是一件幸运的事。但 释庐隐作品的悲剧意识远远不够,越是深凑她的文 正如庐隐所言“命运之神太捉弄人了” ,,偏偏在 字越是能感受到其作品显示出的宿命意识,而这一 她出生的那灭外祖母去世了,庐隐说“我的母亲因 切,都跟庐隐与生俱来的悲剧命运有着根本的联 此认为我是个不祥的小生物,无 L,P ̄L我,只雇了 系。自叙传式的写作给悲观情绪一个暂时的存放之 一个奶妈把我远远的打发开,所以在我婴儿时代, 地,同时也是对悲剧命运无声的抗拒。 就不曾享受到母爱的甜蜜”,“母亲永远对我是冰霜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强调成年人的诸多行为和 满面的,她是从心里憎恶了我,而我也真怕了她。 情结渊源于个体童年生活中的创伤性经验。童年的 这时我的心,没有爱,没有希望,只有怨恨”。 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而这种影 缺失母爱的童年成了庐隐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愈 响往往不受我们控制。 合的伤。她常常对生命产生厌倦的情绪。她甚至说: 阅读《庐隐自传》,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悲剧的 “宇宙间布满了罗网,任我百般扎挣,努力的迫寻。 童年对庐隐成年之后的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 而完整的生命只如昙花一现,最后依然消逝于恶 创作观带来的直接影响。 浪,埋葬于尘海之心。——总有一天,我将焚毁于 “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 我自己郁怒的灵焰,抛这不值一钱的脓血之躯,因 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 此而释放我可怜的灵魂。” , 收稿日期:2013.12.16 作者简介:夏雨(1978一),女,新疆人,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不幸的出生日导致不幸的童年,使得这个幼小 的孩子心里充满对生命的幻灭感。 海明威认为对一个作家最好的训练是不快乐 的童年。悲剧的童年创伤性经验直接影响到庐隐成 时期的轰动,善讲生意眼的书店老板,定要抢着替 她出书,借此捞它一笔。庐隐得名与冰心同样之早, 自五四以来,她的文坛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过,现 在何以又这样寂寞呢”?显然,苏雪林没有找到答案。 年之后的生命情绪以及创作时的主题表达和情感 取向。庐隐的爱人李唯建在写给庐隐的信里曾说庐 隐“总是用一声叹息,一颗眼泪,去笼罩宇宙,去 解释一切’:。而对于此,庐隐是这样解释的:“至于 说我总拿一声叹息一颗眼泪去罩笼宇宙,去解释一 切,那只怪我生成戴了这副不幸的灰色的眼镜,在 我眼睛里不能把宇宙的一切变得更美丽些。”换句 话说,无情的世界厌恶了她,她也厌恶了这个无情 的世界,她说:“这个时期我也最苦闷,我常常觉 得心里梗着一些什么东西,必得设法把它吐出来才 痛快。后来凑文学概论,文学史,里面讲到文艺的 冲动,我觉得我正有这种冲动。”与此同时,庐隐 阅读到了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叔本华的“人生一苦 海”的预言更加剧了庐隐的悲感人生基调,这些基 调成为小说《海滨故人》《灵海潮汐》《曼丽》的主 要色调。 庐隐用文字来舒缓她对于这个世界所感到的 悲伤和焦虑。她所经历的一切,都散发着无可挽救 的悲哀。甚至在最深切的爱恋中,庐隐也常常会觉 到莫名的孤独。她在与李唯建热恋时曾多次预言过 她的死亡。仿佛属于庐隐的只有不安和痛苦,即使 有过快乐也转瞬即逝,即使有过热闹也是世人强加 给她的。她曾经向李唯建倾诉过这种繁华散尽背后 的落寞“也许世界上认识我的人现在都张着惊奇的 眼在注视我,各种浪漫的谣言常常加在我的身上, 真够热闹了。可是我还是我!并且永远还是我,囚 此我更感觉我在世界上太孤独了”。无人能解的孤 独、无人懂得的悲苦、难以释怀的伤痛总是纠缠在 她的文字中和恋爱中。茅盾先生曾客观地指出庐隐 的文字倾向过于悲苦,主题老是在重复,事实确实 如此,但似乎,对于庐隐,她再写不出别样的文字, 悲伤的文字和悲苦的命运相互印证,不分彼此。慢 慢的,庐隐开始习惯悲伤的情调,她甚至认为“只 有悲哀能与超乎一切的神灵接近”。 与她同时代的文学评论家苏雪林在回忆庐隐 时曾伤感地说:“庐隐死后,听说她生前曾著《庐 隐自传》,我意欲买一本来作为纪念。跑追四马路、 棋盘街一带书铺,都说没有。即如庐隐的《海滨故 人》《象牙戒指》那一类出版较早的书也只能求之 于旧书铺,新版也缺乏。一个尚有名望的文人,当 活著的时候,那怕生了病连医院都住不起,为节省 几十元钱而断送了宝贵的生命;死了以后,总有短 庐隐曾说过“天地间的东西最神秘的,是无言 之言,无声之声”。我想无声无息的存在,无声无 息的逝去会是庐隐本人的心愿吧。对于庐隐,生命 似乎是一场幻觉,还没等她静下心来欣赏只属于她 的那场烟火,一切已然消散,就像一切从未发生。 但后来的我们清楚地知道,她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她的旷世骇俗的爱情观,她的与众不同的文字,她 对自我命运的展示,对女性内心的关注,对特定时 期的青年人的苦闷的揭示,都显得准确而真实,细 腻而大胆。这一切都证实着她在现代中国的演进中 是一个独特而精彩的存在。 悲剧成为一种力量——谈萧红 萧红,这个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 女作家”,英年早逝,1942年因误诊而离开人世时 年仅31岁。茅盾在萧红去世时悲痛地说“如果有 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 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 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多情的诗人戴望舒在萧红 墓前献上红山茶花和一首悲伤的诗“走六小时寂寞 的长途/N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 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两位作家在祭奠萧红时 都用了“寂寞”一词,用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观点阐 释萧红成年生命体验中的寂寞似乎应该追述到萧 红的童年生命意识,在其自叙传长篇小说《呼兰河 传》的叙述中我们看见萧红与庐隐一样有一个情感 缺失的童年。萧红用诗化的语言,散文化的风格, 散淡的语气叙述了她温暖然而寂寞的童年,祖父的 爱使得关于童年的回忆显出温暖,但父亲和母亲的 冷漠又使得那一丝来自祖父的温暖蒙上悲伤寂寞 的颜色。她谈到父亲时曾说“我幼时有个暴虐的父 亲,父亲是我的敌人。”成年之后的抗婚行为被父 亲开除族籍,在寒冷的冬天流浪在哈尔滨的街头, 空气的寒冷不足以击倒倔强的萧红,内心的寒冷才 最致命。 “人的生命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是物质的存 在,一是精神的存在,前者把人类牢牢地固定在大 地上,成为宇宙间的一个物种,后者则使人脱离动 物界,并且创造出不同的文化制度。” 此时的萧红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陷入黑暗的深渊,终于在内 心最寒冷时遇见了她以为可以终身相托的男子肖 军,也许女人在绝望时容易把拯救自己于深渊的希 望寄托在男人身上,确实,萧红和肖军有过一段物 质匮乏但精神相对愉悦的生活,我不知道萧红最初 的写作是不是受到爱情的鼓舞,总之,和肖军在一 凉的祥林嫂,麻木的家乡的人,寒冷而萧条的村庄。 起,她开始尝试文学创作,这便是中篇小说《生死 场》。萧红作为作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并没有长 久地深陷在寒冷绝望之中,而是化绝望为一种深刻 的力量,即使在《生死场》这样充满绝望色彩的作 鲁迅说《生死场》的写作“力透纸背”,《生死场》 的创作因为这样的“力透纸背”而超越了时代。萧 红似乎将前半生的悲剧生命体验都化成一种力量, 放置在文字中,给读者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生死场》出版之后不多久,萧红和肖军的感 情出现裂痕,萧红曾无助地用诗的形式描述她和肖 军之间“我没有家/我连家乡都没有/更失去朋友/ 只有一个他/而今他又对我取着这般态度”。父亲是 品里我们也明显感受到写人叙事的深刻性,尤其是对 于“人的生存本质的探询,显示了一种灵魂的深” ,。 鲁迅是最早看到《生死场》价值的人,在《生死场》 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出版时鲁迅出资出版.并亲自 她童年时代的敌人,而和肖军情感的破裂使她再次 作序,这是一篇简短的序言,但这也是我看见的鲁 陷入情感缺失的境地。萧红怀着肖军的孩子离开爱 迅少有的比较悲情的文字,鲁迅一向掩饰他的情 情的缺失之地,走向另一个战争的沦陷地香港。 感,即使在鲁迅自认为“包含了自己全部生命哲学” 生命的最后岁月,身在异乡的萧红开始创作回 的《野草》集中,鲁迅也是用梦境去投射自己的精 忆性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o茅盾评价《呼 神世界,但在这篇简短的序言中,鲁迅显出欲言又 兰河传》说这是“一串凄婉的歌谣”。但我还是在 止的悲伤之调,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三五年十一月的 这“凄婉的歌谣”中看见反封建的启蒙的力量,这 一个深夜,四面寂静,鲁迅的心像“古井之水,不 与《生死场》的启蒙意识一脉相承。比如写到邻居 生微波”,但却从《生死场》中看见了“北方人民 家的“小团圆媳妇”的死亡,其中包含了对封建礼 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每次凄到这 教的反思和对“小团圆媳妇”的同情,同时对于鲁 篇序言,每次重读《生死场》,我都始终认为鲁迅 迅最深恶痛绝的“看客”们也顺带着投掷了沉重的 和萧红是忘年的知己,鲁迅以一种牺牲者的姿态点 讽刺,就像孑L乙己或者祥林嫂周围的看客一样,“小 燃这一场启蒙的火焰,就像穆旦的诗说的那样“你 团圆媳妇”也被冷漠的看客包围着,封建礼教像一 的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 口罪恶的缸,“小团圆媳妇”刚要探出头来寻找自 点燃/”,而年轻的萧红在这场燃烧中看清沉睡的人 救的途径就被看客们“浇水的浇水,按头的按头”, 们,同时看清自己,于是化个人的悲伤为宏大的力 自发自觉地置人于死地,这和鲁迅的描写一样的惊 量,以坚韧的笔触写作《生死场 心动魄。这样的写作充满了启蒙的力量和张力,以 鲁迅是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从《生死场》的故事 其独特的启蒙话语而显出悲剧诗学的力量。 里看见了自己多年以来坚持的启蒙事业以另一种 在庐隐那里,悲剧的创伤性体验使其正像卡夫 方式继续推进着——女性视角,愚弱的国民,悲惨 卡所言,一只手挡住不幸的命运,另一只手记录下 中死去的女子,散淡的语气,诗化风格,写实背后 在废墟中的所见所感,“记录”其实就是文学意义 的象征色彩和荒诞性,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让鲁 上的对于命运悲情的释放;在萧红那里,悲剧的生 迅如枯井般的内心惊起波澜,这是一种来自女性的 命体验反而造成其作品一种悲剧诗学的力量,而这 柔弱而又坚强的力量。鲁迅一再坚持“直面惨淡的 种独特的诗化的美感也正是萧红文字“力透纸背” 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而萧红把鲁迅的这种愤 的启蒙性的张力的呈现。 怒和悲悯推向极致——详细地不加回避地直面作 参考文献: 品中人物的死亡现场:被父亲摔死的小金枝、被丈 [1][2]格非.塞壬的歌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夫折磨致死的金枝、浑身腐烂牙齿变绿的美丽姑娘 社,2001:33,162. 月英、摔死在搂草靶子上的三岁小孩小钟等等。这 【3][4][5][6]庐隐著.庐隐自传【M】.昆明:云南人民出 些鲜血淋淋的死亡现场的描写透露出萧红暗藏的 版社,20 1 1:26,95,88,67. 悲悯而又无奈的心,看似冷漠的叙述背后反射出极 [7】季红真.萧红和她的生死场fJ].中篇小说金库・生 端的对生命的热情,这样的描述传递着作者对于人 死场.花城出版社,2009:附录6. 生甚至对于由个体人的命运构制成祖国整体命运 [8】林贤治.萧红和她的弱势文学[J].中篇小说金库・ 的永久的愁思和悲悯。《生死场》中有这样的文字 生死场.花城出版社。2009:附录7.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大片 【9】鲁迅.生死场序言fJ】.中篇小说金库・生死场.花城 的村庄,生死轮回着和十年前一样”,这样的写作 出版社,2009:附录1. 让我想起鲁迅的《故乡》《祝褊》,麻木的闰土,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