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梦,劳动奋斗者主题作文

2020-12-23 来源:爱go旅游网
中国梦,劳动奋斗者主题作文

作文一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中共中央为全国人民编织了一个宏伟的“中国梦”。

主席在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还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这是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崇高梦想。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时,中华全国总工会启动了“中国梦、劳动美”主题

活动,号召每一个劳动者,做中国精神的承载者、中国道路的践行者、中国力量的主力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奋斗,用“劳动美”托起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

“劳动美”是辛勤劳动的一种美,是平凡劳动的一种美,是创新劳动的一种美。

正如主席所说:“美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的劳动才能破解,生命中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就是劳动所创造。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广大的劳动者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之中,处处体现着“劳动美”;在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下,祖国强盛了,国际地位提高了,百姓也富裕了。

当今,党中央倡导的“诚实劳动,勤奋劳动,创新劳动”理念,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劳动美”的主导思想。

广大的劳动者在自己的企业里、在本职岗位上,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就是一种“劳动美”的具体体现。

大家都在谈论“中国梦、劳动美”,让我想到了地矿部门,想到了地质工作

者,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他们同样发挥了光和热,有着许许多多“中国梦、劳动美”的精彩故事。

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地质之父、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他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他怀抱着报效祖国的崇高梦想,为了中华民族的强盛,毅然决然地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于1950年初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能源,特别是石油问题,是摆在新中国面前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此,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极为关切,曾垂询地质部长李四光,李四光对中国天然油气资源前景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提出关键是做好地质勘探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油气普查工作,找出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油气区,作为勘探开发基地。

李四光心中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

1955年春,他不顾年事已高,亲自指导石油勘探工作,始终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他运用自己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发现了大庆油田。之后,他又指挥石油队伍南下,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为祖国寻找石油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四光不仅是地质力学的创始人,还是科技创新的典范。

李四光一直关心着铀矿地质的开展,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科学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

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

在他的带领下,新中国的地质队伍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探明了数以百计的矿种和矿产储量,并为城市建设、矿山建设、水利建设、铁道建设和重型建设等方面,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作。

李四光先生不辞劳苦,经常带领科研人员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

他亲自实地考察了我国太行山麓、大同盆地、庐山和黄山等地,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为创立地质力学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伟大的祖国,为中华民族、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创造了灿烂辉煌。

李四光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精神,影响着一代代地质人;他的“辛勤劳动、献身地质”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地质人。

在湖北省地矿局,有一个被誉为“神勘之队”的鄂东南地质大队,自1957年建队以来,几代地质人怀抱着“找大矿、找好矿”的金色梦想,一直坚持在鄂东南地区从事地质找矿和地质科研工作, 先后发现、探明、提交了大中小型矿床近70处,潜在经济价值千亿元以上,提交的铜、金、锶矿储量位居湖北省榜首。

地质队员们学习李四光吃苦耐劳的精神,足迹踏遍了鄂东南地区的山山水水,

用青春和汗水描绘着精美的鄂东蓝图。

从海拔最低的大治湖到最高的太婆尖山峰;从著称亚洲最大的露头采坑――大冶铁矿到青铜文化发源地――铜录山铜铁矿地下负350米生产巷道;从鄂州程潮铁矿到阳新鸡笼山金矿......。他们肩背地质包,手拿地质锤,长年累月,穿越在山川丛林之中,风餐露宿,筚路蓝缕。他们的工作性质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艰辛”。

从李四光家乡(黄冈)走出来的徐荣华,现在是鄂东南地质大队的高级地质工程师。他于1987年从地质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了野外地质队。他学习先贤李四光,乐于吃苦,立志要做一个真正的地质工作者。

他讲述了一段经历过的故事:“有一次,他们在大冶鹿耳山踏勘,由于草丛密布,脚踏在一个大l石上,人和l石一起向山崖l落,幸好树藤网住了他,那个大石头l到了几百米的山崖下。当时一起踏勘的同事们吓白了脸,是那根树藤保住了他的生命。”类似这样惊险的现象,他们在野外工作时经常遇到。碎石坡多少数滑倒他们的身体,荆棘多少数划破他们的皮肤。他们尝过了多少酸甜苦辣,走过了多少艰难坎坷,但他们从不叫苦,为了地质梦想,始终坚持着。

要实现美好的梦想,只有诚实劳动,勤奋劳动,坚持不懈,才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在鄂东南这片古风悠长的土地上,有多少质朴勤劳的地质工作者,用他们的血汗,书写了社会发展的壮丽诗篇。

从鸡冠咀金矿勘探到桃花咀铜铁矿详查,从白云山到银山多金属矿普查,从美人尖金矿普查到陈效应泗银矿预查,他们登高山,攀悬崖,有过无数次的跌倒和创伤。鄂东南地区的金矿银矿,都是他们用血汗、用地质锤一下一下敲出来的。

近年来,铜绿山矿田开展深部找矿,新增铜、金金属量、铁矿石相当于1个大型铜矿、1个大型金矿和1个中型铁矿;鸡冠嘴铜金矿深部找矿,新增铜、金金属量的潜在经济价值数百亿元。推动了长江中下游湖北段地质找矿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劳动因辛勤而美丽,辛勤因梦想而坚持。

一代又一代的地质人,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鄂东南地区地质找矿事业。他们用辛勤的劳动、诚实的劳动、创新的劳动,换来了鄂东南地区的金山银山,把鄂东南地区变得富裕又美丽。

作文二

俗话说“美德在劳动中产生”,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是一种锻炼;劳动是一种修养。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上了公交车,总能看见司机的微笑。无论,在假期,在吃饭时间,在半夜,都会看到司机们不辞辛劳地开车。早上,很早就要起床;晚上,要凌晨才能回家;中午,要等到车开到终点站了,才能吃上饭。

有一次,我和妈妈去了安溪,到了厦门,已经12点半了,想要坐出租车回家,

可是,已经这么晚了,怎么可能打到车呢?无奈的我们只好硬着头皮坐上了公交车。上了车,我们看到一位叔叔是司机,车上除了他空无一人。我们找到了位置,坐了下来,妈妈与司机聊了起来,这么晚了,还有公交车?妈妈对司机叔叔说:“这么晚了,还要工作吗?”那位司机叔叔说道:“是啊,现在都很晚了,没什么人要坐车,都在家里睡觉哪。只有我们这些要工作的夜猫子,在这开车。”

不说我也知道,都这么晚了,还在拼命赚钱。不!不是赚钱,是为人们劳动。想到这,我不仅愣住了,他们这样子,还不仅仅是要赚钱回家养活家人,这工作这么累,干嘛偏要做这个呢?他们还要为人们劳动,如果没有人来开车,那我们每天要走路,要走多久啊?我彻底明白了。司机们为了让我们省些力,坐上车,不用走那么多路,半夜还在开车,说不定,早上3、4点就要起床呢!看着司机叔叔开着车的背影,我热泪盈眶!对于他们来说,这里不仅是他们工作的地方,还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有无数人组成,这里通过他们为我们的劳动,赢得了乘客们的尊敬。他们的事例告诉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自己的义务,才能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在人的身上劳动是最美的!

作文三

从毕业初来时对矿山的新奇、失望、憎恶到现今的融入、迷恋、依赖,矿山的气息经过岁月的洗礼已深深地融入到我的血液里。我由外人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矿山人了。如果拿我与当地原住民比较,唯一的差别便是乡音,但又差在哪里呢?我的乡音里分明已有了矿山腔。

初到矿山,就被煤矿的粗犷、壮美、悲情所吸引,无论那高耸的选煤楼、蜿

蜒的铁路、狂野的蒸汽火车、北山上累累坟茔……更让我欣喜若狂的是这里依旧保留着路遥先生笔下的煤矿原貎。我工作的鸭口医院与先生的描写一丝不差:“院子是长方形的,有几棵泡桐和杨树。

一个残破的小花坛,里面没有花,只栽着几棵低矮的冬青;冬青也没有修剪,长得披头散发。花坛旁有一棵也许是整个矿区唯一的垂柳,这婀娜身姿和煤矿的环境很不协调。在相距很远的两棵杨树之间,配着一根尼龙绳,上面晾晒着医院白色的床单和工作服。院子的背后是黄土山。院墙外的坡下是铁路,有一家私人照相馆。从低矮的砖墙上平视出去,东边是气势磅礴的矿区,西边就是干部家属楼——楼顶上立着桅林似的自制电视天线……”。

整个矿区也保持了先生笔下原貌。 “太阳照出了一个令人失望的大牙湾。人们脸上那点本来就不多的笑容顿时一扫而光。矿区显出了它的粗放、杂乱和单调的面目。这里没有什么鲜花,没有什么喷泉、林荫道,没有他们所幻想的一切美妙景象。有的只是黑色的煤,灰色的建筑;听到的只是各种机械发出的粗野面嘶哑的声音。房层染着烟灰,树叶蒙着煤尘,连沟道里的小河水也是黑的……大牙湾的白天和夜晚看起来完全是两回事!”

这两段描写即是我来鸭口矿时真实的写照,作家没有虚构,甚至还对当时的鸭口矿还作了较多的粉饰,我补充如下:矿山四季雾霾弥漫,天空阴沉,太阳像一个白色的气球若隐若现。矿区的街道小坑套大坑,车辆只能在塄坎上骑行,如同在戈壁滩上颠簸,车辆过后,尘土飞扬,遮天蔽日。路的两旁是一排低矮的门市部,卖一些廉价的服装、针头线脑、烟酒糖茶之类物品。成群的矿工挤在几间简易的私人面馆里,在呛人的煤烟与氤氲的蒸汽中吞下充饥的面条。

小鸟灰黑,肮脏不堪,大部分患有肺病,飞不远即落地,喘息不止,也如肺气肿病人一般 “咝咝”喘鸣。在矿区生活,最痛苦的就是洗澡了。洗浴是在一个大池子里,且要赶在凌晨四点半澡堂换水才能洗,如果晚一点,工人上井,那只有在黑泥汤里洗煤泥浴了。即使是四点半,洗澡的人也很多,拥挤着,像下饺子一般。因为洗澡条件差,工人大部分都洗不干净,睑缘上附着的煤尘像是女人画了眼线一般,深邃好看。矿区住房除了路边的几栋单元楼外,大部分矿工及家属住在山上或河滩的棚户房里,土打垒的小屋,阴暗潮湿,雨季常有滑坡、倒塌致人死亡。那时的井下安全也很差,几乎月月都有工伤死亡,在矿山不论什么原因,也无论老幼都抬埋在北山上,那层层叠叠的坟茔昭示着悲惨的矿区生活。

路遥先生赞叹:人啊!唯有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过方能体味生命的真谛,煤矿是和平年代里真正的战场,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他们被铸成了铁,他们生在矿区,死后埋在矿区周围的山上,他们的灵魂永远注视着战场。

新千年后,国家把改善民生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煤矿的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期,安全生产、环境面貌,矿区文化……一日一新,一月一变,延续到现在,已经十几个年头了。矿山人的命运彻底地改变了,矿山人的梦想成真了。我自豪我是矿山梦的参与者和体验者。

鸭口煤矿经过十多年的改造,往昔的残酷的景象已经不再,从内到外的变化是颠覆性的,除了环境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矿山人文明素质的提高。假如路遥先生在世,重来鸭口体验生活,那他绝不会把小说主人公孙少平安排在这里,因为这里已然没有孙少平生存的苦涩土壤。

今天的鸭口医院早已没有路遥先生笔下影子, “院子是长方形的,洁白镂空的围墙上闪耀着一溜路灯,靠围墙是一排日本樱花树,春日里,樱花烂漫,引得蜂舞蝶狂。老花坛早已拆除,已经修建成大型灯光宣传橱窗。垂柳已被移除,重新栽上了高大的雪松,住院大楼粉刷一新,设施设备更换一新,医务人员专业化水平很高,医院已经成为矿山人的健康守护神。

站在医院的院子里俯瞰矿区,蓝天白云映衬下的矿区空气清新、干净整洁、雄浑壮丽。道路两侧整齐的绿化带犹如两排士兵,举手致敬;干净整洁的马路、鳞次栉比的大楼,光洁如新;音乐、喷泉、水幕灯光墙映衬得凤舞园广场气势恢宏、绚烂多姿;小花园、大花园,个个妖娆妩媚、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小鸟啁啾,上下翻飞;购物中心,菜市场,井然有序,繁华热闹;大牙湾职工食堂,窗明几净,饭菜可口,职工用餐津津有味;洗浴中心,干净得不忍心落脚,淋浴水量足,水温适宜,疲劳的人们还可以享受城里人才有的搓澡按摩服务;职工公寓如同宾馆,整洁宁静,环境优雅……

走入井下,就到了另一个灯火璀璨的世界。大巷里凉风习习,地面、墙壁均贴上了洁白的瓷砖,墙壁上一幅幅宣传画温馨地提醒着生命至上,安全为天。顶板涂刷得五彩缤纷,在日光灯的照射下,变幻着瑰丽的色彩。步入工作面,墙壁上悬挂着整齐的电缆,风筒把新鲜的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储物巷道物品摆放规范整齐,层次分明,标示标牌明确。巨大的钢梁、支架把巷道围成筒状,采煤机司机操作着采煤机,伸出巨型操作臂,喷吐着水雾,把晶亮的煤炭一点不剩地切割下来,顺着溜子左折右转,一路欢歌向溜煤眼飞去。现在的一个工作面只有不到十个技术工人,他们围着雪白的毛巾,轻松有序地维护采煤机正常运转,清理偶尔落下的煤块,工作强度极大地下降。产煤量与过去依靠人海战术时的采煤量相比,效率翻了几十番,而百万

吨死亡率已经下降为零。

为了纪念伟大作家路遥,省文联与鸭口煤矿联合建设了路遥文化展馆、路遥文化广场,吸引着国内外的文人墨客参观凭吊。

这就是如今的鸭口煤矿!地面建设园林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井下治理工厂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们快乐工作,体面生活。矿山人再也感受不到往昔矿山的痛苦,取而代之的是宜居的家园、创业的沃土、文明的摇篮……

在幸与不幸中我选择了煤矿,二十年的风风雨雨,我用生命见证了伟大的中国梦、矿山梦。我还将见证一个又一个奇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矿山梦还将延伸,矿山的明天更美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